第A08版:踔厉奋发向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
磨破百双鞋,她义务守护“红军洞”58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磨破百双鞋,她义务守护“红军洞”58年
红军洞烈士纪念碑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追忆峥嵘岁月,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奋斗力量,本报今日推出“光荣的传承”系列报道第四篇——大别山精神篇。

攀着一条蜿蜒的小路缓缓而行,周围的山林保留着些许粗犷的模样。常年拎着一把镰刀上山的老人,利落地砍去两侧的荒草、荆棘和枝蔓,军绿色解放鞋踏在山间松软的土地上,踏在遍布青苔的山石上,踏在露往霜来的光阴流转上,也踏在一条58年生生不息的坚守之路上。

这位老人名叫张爱华,从桃李之岁到耄耋之年,初心不改。2022年4月,81岁的她站在了“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的颁奖舞台上,很多人被她的故事触动。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李韬 石闯

见习记者 宋莹玉 周梦真 文/图

她用岁月和生命守护这方热土

她所走的这条路,被毛泽东誉为“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旗帜”的刘名榜曾和战友们留下足迹。1964年春,时任河南省委领导的刘名榜故地重游,面对老部下之女张爱华时忍不住感慨万千,并殷殷嘱托:“这里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

自此,几百亩山川树木、几十个山洞遗迹、几座烈士纪念碑成了张爱华最大的牵挂。1964年至今,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她就站在这片掩埋无数烈士遗骨、承载革命精神的大别山“红军洞”旁,用岁月和生命守护着这方热土。

“红军洞”崖壁山泉倾流而下,越是靠近红色旗帜那方,越是山高路险难以行进。已逾八旬的张爱华却如履平地,让人可以依稀窥见她年轻时奔波在山路上的身影。“我父亲被叫做老革命,我生在革命家庭,红军的血脉在我身体里流淌。”忆起幼时,张爱华的目光满怀崇敬与眷恋。1947年,六七岁的张爱华被国民党士兵抓住残忍地扔进河里,被人救起后高烧不退,直至昏厥。再次醒来时,她已躺在红军医院的病床上,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个戴着“红星帽”的忙碌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华的父母因负重伤,丧失工作能力,家庭生活困难。党组织把她送到学校读书,负责她吃穿住行,还把她安排到一所学校教书,张爱华始终铭记着这份恩情,“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964年,刚满23岁的张爱华担任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村干部。在和同为村干部的潘国章结婚后的第二年,被称为大别山标志性人物的老革命刘名榜重返故里,张爱华跟随母亲一同前去探望。在鸡公寨山上,刘名榜用拐杖指着“红军洞”和晏春山跳崖地等一片革命遗址对乡亲们说:“新县是革命的老蔸蔸(蔸,指植物的根),1933年冬共产党员晏春山被捕后誓死不屈,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

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部队主力胜利突围后,留下坚持斗争的刘名榜、肖先发、邱进敏等人,组成县委。为了躲避敌军,县委机关就设在山洞里,后来被老百姓称为“红军洞”,也是中共大别山工委纪念地。

“我们在这里吃过草根、树皮。为了收复这块土地牺牲了很多战友,这个地方就是大别山革命地的见证,是牺牲战友安息的地方。”年迈的刘名榜朝张爱华望过去,目光如炬,“你年轻,交给你。你是革命的后代,你要保护好这个地方,不能让人破坏了。”

“你们想要炸山,就先过了我这一关”

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烈女岩”旁,一面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记者走过这条张爱华夫妇亲手“砍”出来的蜿蜒小路,山腰处刻着“红军洞”三个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

从接到老首长的嘱托开始,张爱华和丈夫就踏上了守护“红军洞”的漫漫长路。张爱华说:“崎岖坎坷的山路走过了无数趟,鞋子穿破了上百双,镰刀用坏了几十把。”如今,上山步道平整坦阔的阶梯旁,还留有张爱华和丈夫曾经“砍”出的小路痕迹,布满碎石,杂草丛生。这些年被张爱华找到的“红军洞”有43个,每一个山洞的构造和功能她都如数家珍。鸡公山寨的山石陡峭,山洞很隐蔽,还有些要经过外面的大山洞进入内部更狭窄的小山洞,行走在山洞与山洞间的崎岖小路,常常是一只脚踩在倾斜的石块上,另一只脚落在碎石和泥土间,狭窄的山路旁就是陡坡和荆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想要承包集体山林的村民拿来一份合同,当看到上面写着山林范围包含“红军洞”时,张爱华拒不签字,承包人递出“好处费”,她变了脸色,义正词严告诉对方这片土地的故事。大别山矿石丰富,张爱华与丈夫潘国章轮换着每天都去山上守在“红军洞”前,撞见有人想用炸药开山,她就扑在放炸药的石头上。“你们想要炸山,就先过了我这一关。”她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一处处革命遗址。

寒来暑往58载,山间林木枯了又青,张爱华始终初心不改。在爱人潘国章的协助下,她巡山修路、祭奠英烈、制止各种损坏革命文物旧址行为20多次,往返这条崎岖的山路5万多里。

为传承大别山精神定下了百年计划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英雄的土地燃烧在血与火的岁月中,抗战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献出了5.5万儿女的生命——这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染就的红色,张爱华在这片红色中出生、成长、继而守护这片红色,那段镌刻“红军洞”的青色石碑,承载着她一生的峥嵘岁月和深厚情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经济条件差,经常有人上山把石头带下来卖钱、打地基。“我不让他们带,和他们讲这是当年红军住过的地方,是文物保护地,他们不相信。”张爱华说,这个碑没有立起来之前,守护“红军洞”遇到了很大的非议。几经波折,“红军洞”于1979年被列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县文物局为她颁发了一个“红本本”——义务文物保护员证。

石碑落成的那一刻,张爱华站在“红军洞”旁,几次落泪。2012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信阳市道德模范”,2018年被信阳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来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这一天,守护“红军洞”的革命后代张爱华也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张爱华回忆,当时握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万分激动。

“我要像春蚕一样守护这个地方,春蚕死了丝不断,我走了后继还有人!习近平总书记讲精神谱系,讲传承弘扬,我也要把守护传承下去。”已逾八旬的老人精神矍铄,“义务守‘红军洞’守了58年,守到60年时就交给后代。我有4个孩子,他们愿意继续守护‘红军洞’,至少要守到100年,这是我为传承大别山精神而定的百年计划。”

大别山巍巍青川之上,飞鸟掠过,一个个“红军洞”在群山中闪耀着革命光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42468 2022-10-21 00:00:00 五 磨破百双鞋,她义务守护“红军洞”58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