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市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05
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市政协协商座谈
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

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着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华历史文化传承战略作出的重要部署,对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协近日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省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及市有关局委负责同志围绕“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热情建言

强化黄河之都郑州的软实力

省政协委员 张国晓

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核心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我市要想在新一轮文化竞争中迅速出圈上位,当务之急是找准定位,聚焦黄河文化活化利用,采取超常规手段实现快速突破,抢占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下大力气擦亮“黄河之都”城市名片,把黄河文化打造成为文化强市建设的核心竞争优势,争创黄河文化创新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结合郑州实际,建议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破解黄河国家博物馆运营难题,参考河南艺术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营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引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共建共享,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引入社会资本共建黄河考古实验室,采购、修复并活化利用散落在民间的丰富文物资源。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引导推出更多具有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黄河主题文艺精品,牢牢掌握“黄河之都”建设的话语权。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文化月”提档升级,以“黄河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题,将其打造成为全流域的文化盛宴。活化“双槐树”、再现“河洛古国”盛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高水平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市政协委员 李红岩

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和“文旅强市”,要求我们唤醒郑州深厚历史文化基因,激活各具特色的创新、创意、创造活力,以文化建设增韵,打造融入群众生活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美誉度。

郑州应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围绕打造舒适宜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公共空间环境,充分发掘公共文化空间所处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现代精致时尚元素,做好空间的设计、装饰,丰富空间变化、提炼空间文化、提升空间意蕴,以高品质的文化品位、开放舒适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便捷的利用条件,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板和示范。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塑造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坚持文旅融合建设理念,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树立典范、集聚资源、赋能驱动、示范引导,发展带动一批文旅深度融合、复合多元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集群,形成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郑州现象”,使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公共文化场景“最美一公里”。

打造红色文化展示基地

二七区政协

二七区是红色文化的高地,是全国唯一为纪念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而命名的城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二七精神”是中华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二七红色文化的定位上,要把二七红色文化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层面上进行谋划和定位,对标国内红色文化一线城市,把二七明确定位为郑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在二七红色品牌的打造上,要串珠成链,梳理提炼二七红色文化脉络,用不同时期二七红色文化全面展现党的光辉历史。

深度发掘二七文化中的人、事、情,以多种形式的故事展现出来,同时设计出宣传“二七精神”动漫主播、虚拟主播系列,以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持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二七精神”数字内容。通过口述历史抢救发掘整理,打造二七记忆影像数据库。注重分类开发,运用现代科技,以最新技术体验红色文化来“圈粉”年轻人。用“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形成完整红色文化架构,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生态、教育、城市品牌、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加强跨区域联动合作,打造红色旅游资源区域联动发展链,组建红色旅游联盟,协同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全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新郑市政协

十七届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原文化凝聚力、感召力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要求,新郑在拜祖大典创新、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任重道远。

新郑市下一步要围绕打造“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华夏国学的教育之地”,以办好拜祖大典为核心,以推动实现黄帝文化、根亲文化时代化、具象化、生活化、产业化为内容,全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深挖黄帝文化时代内涵,邀请国内知名历史、文化、文物、艺术、规划、经济等方面专家,组成专业化、国际化的黄帝文化专家智库,加大黄帝故里文化资源和已研究成果的收集、研究、整理,进一步挖掘黄帝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为拜祖大典升格国拜提供坚实理论支撑。构建黄帝文创产业,创建5A级景区,策划民拜典礼,让高大上的拜祖大典成为接地气的民间民俗。

创新文化活动

企业家代表 张保盈

近些年,郑州虽成功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文化活动,也持续打造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国际武术节”“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文化品牌,但是仍存在重大文化活动的延展性、带动性、影响力、价值性不强,缺乏对文化活动新业态、新形式、新路径的探索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要通过对郑州文化内容梳理,依托郑州市文化品牌现有基础,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将黄河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黄帝文化、设计之都、文化大师等文化符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州文化品牌集群,重塑“功夫郑州、黄河之都”国际品牌形象,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郑州元素”文化产品,讲好“郑州故事”。比如,以“智慧+”理念引领,加强沿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打造国家黄河体育公园,积极引入并承办更多国际马拉松、公路自行车联赛、汽车拉力赛、马术比赛等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全面启动数据黄河文化示范工程、数据黄河旅游示范工程和数据黄河农业示范工程等项目,将区域黄河沿岸农业、文化和旅游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品牌化打造,构建沿黄区域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数字黄河”体系。打造国家考古主题公园系列,建立黄河流域传统农业种子基因库,创办郑州国际设计交易平台。

发展文化数字内容产业

企业家代表 梁兴

发展文化数字内容产业,有利于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激发文化消费潜力,丰富消费渠道、消费业态和消费体验,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助推传统文化资源的具象化转化,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有效打破传统文旅的时空阻隔,在疫情常态化下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同时,文化数字化对于大力发展郑州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有重要推动作用。

郑州正着力打造“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华夏国学的教育之地”重要标识,结合数字展陈、数字文创、数字研学和数字宣传手段,将加快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郑州应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依托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旅游演艺、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打造一批特色深度沉浸式现象级文化旅游消费场景。聚焦数字文化产业主攻方向,鼓励产业集聚壮大,通过出台政策细则,培育行业领军企业,细化人才政策,搭建集人才培养、人才输送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速数字化人才培养,赋能行业人才生态,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

专家声音

将郑州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 张新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二十大精神,理清郑州的文化优势,推动郑州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大定位而言,郑州的文化口号应该是“行走郑州,读懂早期中国”。郑州文化应该有三个定位:炎黄子孙寻根朝圣之地、早期文明展示体验之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之地。在文化品牌打造的基础上,培育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从国家战略角度布局郑州文化发展的特色板块,结合沿黄布局、城市建设、区域特点,形成“一带五区”。这“一带”就是沿黄文化带,“五区”是黄帝故里文化区、天地之中文化区、郑州商都文化区、列子元典文化区、近代郑州文化区。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郑州地区考古发掘的成果,更好地传承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筑牢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打造“行走郑州·读懂中国”传承工程

市文物局原局长 阎铁成

“行走郑州·读懂中国”前提是能读,能读才能读懂。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像郑州一样在中华文明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她不仅经历了中华文明的孕育、发展、形成的全过程,成为多元文明中的一元,而且,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以博大的胸襟将源起于各地的多元文明融入自己的怀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由于郑州历史文化遗产年代久远,许多遗存都消失了,存下来的也大多是一堆土、一个坑,价值很大,形象很差。郑州目前的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公众不仅不能读,也不愿读。因此,郑州历史文化遗产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必须在创新性保护展示和解读宣传方面下大功夫。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对于这一历史客观事实必须加大宣传,唱响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在郑州的高亢旋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高扬“最早中国”源起郑州的鲜明旗帜,还郑州历史地位和尊严。我们要下决心打造一批展示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传承工程,对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有标志意义的遗址通过遗址公园的形式保护展示一批;对郑州市区历史上的地标建筑要恢复一批;选取郑州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创建一批文化景观。

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宋朝丽

文化基因是指长期存在的某种文化特性,它决定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就是把文化中那些长期稳定存在的结构提炼出来,通过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建构的形式,全面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可供大众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以及再创造文化内容的系列举措。梳理挖掘郑州文化基因,对全市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重点解码,是全景式展现郑州文化的基础性工程。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工作量庞大,涉及文物、考古、文化、非遗、旅游、民俗、艺术、建筑园林、烹饪美食等多个领域,需要召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团队,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核心工作小组,明确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的工作方案、进度安排,把握总体方向和筛选评价标准,推动工程有序高效开展。同时,搭建由“技术方+内容方+资源方”共同发起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文化旅游类重大项目资金支持模式,保证可持续的资金供给。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多方资源的积极作用,整合行业专家、投资机构、应用企业等多方力量,做好基础设施供给与成果转化推广,破解文化基因工程所面临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和应用场景等难题。

打造华夏国学教育高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吕连琴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开展国学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要充分发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山”(中岳嵩山、天地之中)、“河”(母亲黄河、中华根魂)、“祖”(始祖黄帝、姓氏之根)、“国”(早期中国、国之起源)为核心,深入挖掘郑州历史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郑州的“中国故事”“黄河故事”,传承发展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全省共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把郑州打造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传播、交流、创新为一体的华夏国学教育高地。培育一批具有郑州文化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构建大、中、小相结合的系统化国学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架构起教育梯度,进行系统化、循序渐进的教育,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学教育形式和载体。同时,加大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国学教育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全场景营造“美学郑州”

河南工业大学宋代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尚娜

依托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郑州城市起源、形成的优势背景,结合大量文化遗产实证,基于中华美学构建原则,全景式营造“中华美学”文化氛围和沉浸式场景,能够有效激活全民历史自觉、达到高度文化自信的主动生命力,树立和展现郑州城市中华美学IP的文明典范。

我们要打造郑州城市美学整体规划布局方案,中华美学精神内涵“铸魂”于郑州发展建设,建立“全场景美学营造”关联策略,注重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的不可分割关联特征。“寻根地、朝圣地、体验地”为核心,以沿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郑州中心城区的文化骨架,以历史遗址体系和博物馆群建设体系的“实体”骨架,是深厚历史文化的“外在实证”,将城市性格凸显出“中华美学”形象,“内在体现”文化魅力和审美品位,实现“人文景观+环境空间”“物质+精神”合一式美学创新应用。

建立数字化技术应用,将美学内容信息和全场景“美学消费系统”,做信息输出、数据管理、推广传播、运营产销一体化的云平台搭建。拓宽美育和非遗的多学科融合范围,对标国家提倡“五育融合”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全民人才培养,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基石。

持续研究推进大遗址公园建设

市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部主任 信应君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是一个地方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和地域传统的见证和代表。

关于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建议郑州要明确大遗址保护的相关政策,坚持大遗址保护和传承利用相结合,加快“四地”建设。利用高新精尖技术为文物的传播和展示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新模式,着力推进文物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积极筹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和郑州考古论坛,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博物馆合作,组织文物交流展览,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彰显郑州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构建覆盖全面的考古工作体系,努力培养一支精通价值阐释、遗产保护、国际传播、文化创意、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文物考古学科建设,通过重塑性改革打造现代新型科研机构,加强郑州文物考古队伍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文物事业保障水平。

真诚回应

展示好中华文明风采

市文物局

基于郑州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区位交通优势不可替代的基础禀赋,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为两翼,建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打造为“炎黄子孙寻根地、中华文化朝圣地、中华文明体验地、华夏国学教育地”,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市委市政府指导市文物局编制了《以郑州为中心,建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研究报告》,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报告进行论证,夯实基础研究,凝聚学术共识。在此基础上,市文物局按照工作要求,邀请国内历史文化、元宇宙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等多领域专家进行研讨,对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先行启动中华文明元宇宙建设进行了专家论证。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后续工作。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以郑州为中心,建设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通过历史的读本、产业的范本、未来的画本,讲清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讲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讲明世界四大流域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基因密码,讲好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国家凝聚力、认同感,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相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赵文静 整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51029 2022-12-30 00:00:00 五 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KeywordPh市政协协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