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起高峰,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郑州篇章。 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郑州要达成宏伟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牢牢稳住经济大盘,确保经济发展实现量的较大增长和质的明显提升。 夯实“压舱石” 多举措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市政协委员徐华认为,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要完善“提低、扩中、调高”的综合分配格局,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户收入水平,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信心和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提档升级。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和线下消费实现优势互补,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培育消费新热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消费要多元化,良好的夜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还能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市政协委员李宗峰建议,想要完全唤醒夜经济,郑州要切实对夜经济进行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夜经济经营场所,建设规模化街区,使夜经济的开展有规范场所,可以规模化、专业化开展。同时,要围绕开展夜经济发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及补贴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和外资入驻,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拽住“牛鼻子” 强化产业项目投资建设 市人大代表邓英文表示,中原区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一区多园”产业发展格局。紧紧拽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项目论英雄,全年谋划重大项目243个,总投资277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8.6亿元。强投资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投资21亿元,强力推进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芝麻街1958双创园、二砂文创园等7个项目。 市人大代表魏东说,惠济区将坚持“产业立区”。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双碳科技、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文化创意旅游、现代商贸服务、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市人大代表杨金军说,荥阳市将聚焦抓项目、强投资,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重点抓好总投资450亿元的26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园、联东U谷产业园等9个在建小微企业园建设招商步伐,再谋划建设10~12个小微企业园。 市人大代表樊惠林表示,二七区将实施以现代商贸、特色商业和健康服务等高成长服务业,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等低碳科技型工业“双轮驱动”,做好现代服务业立区、科技型工业强区“两篇文章”,强化百大项目建设和百亿项目落地“双向发力”。 传稳“接力棒” 深化农村改革促振兴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尤其是‘深入农村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实实在在惠民利民之举,为我们村子下一步集体经济壮大发展送来了底气和希望。”市人大代表李学建满怀信心介绍说,聚焦“密玉”文化,助泉寺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成立村密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扶持商户进行“直播电商+跨境贸易”,打造“密玉一条街”,带动全村密玉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流转利用村中闲置土地、荒地、宅基地,打造户外露营基地、滑翔伞基地等“微度假”业态,丰富了文旅业态,盘活了土地,增加了群众收入。 围绕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市人大代表孙少奎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尤其是乡村振兴人才。目前大多年轻人都喜欢外出务工,要出台政策支持年轻人才回家创业,让回乡创业的人没有后顾之忧。多鼓励各级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提高“首位度” 培育“枢纽经济”拓空间 市政协委员许新革建议,郑州要提高“枢纽经济”首位度,将“枢纽经济”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到郑州现代化“枢纽经济”体系建设中来,将传统的郑州区域发展扩大为全省、全国、国际市场上N个郑州“枢纽经济”市场空间,加强郑州都市圈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副中心城市群等国内相关中心城市群及副中心城市群开展区域、次区域经济联动与产业合作,形成郑州区域外相关联的郑州“枢纽经济”市场空间,加强城市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流动与合作,加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空间互通互联空间构建,充分释放现代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战略带动效能。 市人大代表李玄阔建议,郑州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平台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典型领域的平台化产业生态。在招商引资中择优支持本土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本土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郑州特定行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对接合作,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品牌。 市政协委员耿天宝认为,郑州发展“过夜经济”需要将城郊型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考虑,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体打造,合力推动、深度优化、加快提升。 市政协委员高栓记认为,郑州的交通物流效率尚有足够大的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的物流成本,推动形成各部门、各地区政策合力。 市政协委员石阿蒙建议,要重视乡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强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打通城乡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当好“店小二”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市人大代表李胜先建议,坚守法治思维,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高政策执行精准度,主动积极、有效回应企业家关注的痛点、难点,做好政策解读工作,真正起到示范引领效应。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度,梳理整合郑州市已有的自贸区建设等制度优势,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先进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对标对表优秀城市,进一步优化完善郑州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市政协委员徐红梅建议,要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短、中、长”组合搭配的精准措施,短期以“抱团取暖”防范产业系统风险,中期以“共享经济”提升产业资源利用效率,长期以“数字经济”强化产业经济韧性。 郑州全媒体记者 翟宝宽 赵文静 覃岩峰 卢文军 孙志刚 范光华 李爱琴 张倩 张竞昳 张玉东 袁建龙 杨丽萍 薛璐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