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23日上午,管城回族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在管城区委礼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晒”出了去年的成绩单,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谋划。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在逆境中呈现出降幅收窄、承压回稳、韧性增强、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2023年,管城回族区将全力以赴拼经济,全力提振市场信心,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冉红政 通讯员 娄璞 刘博闻 2022年 呈现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 2022年,是新一届区政府班子全面履职、接续奋斗的开局之年。这一年,面对多轮疫情交织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多重压力叠加,区政府在郑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深入开展“三标”活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在逆境中呈现出降幅收窄、承压回稳、韧性增强、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8.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5.2亿元,同比增长1.7%,位居六区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亿元,增速六区排名第一。 逆势发力扩投资、促消费,经济发展质量稳中有进。项目建设支撑有力。坚持“项目为王”,291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进度109%,44个“三个一批”项目开工、投产、达效率实现3个100%。 聚焦核心建平台、强支撑,片区承载能级持续跃升。郑州南站枢纽产业园。30平方公里城市设计和产业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审批,7640亩永久基本农田核减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园区建设指挥部投入实体化运行。扶轮外国语中学等29个基础公共配套项目正加快推进,青年双创产业园等4个项目选址落地,中国储运(郑州)产业园项目主体竣工。 多措并举重建管、促振兴,城区功能品质不断优化。城市更新步伐加快。阜民里、北庆里、北大街老旧片区改造掀起建设高潮,高标准完成城南路、商城路等16条道路更新改造。以旧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云时代医疗器械产业园等10个区级小微企业园。启动实施18个老旧小区改造,设置长效物业管理基金,全区576个无主管楼院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 凝心聚力抓改革、促创新,内生动能活力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引进53家创新创业企业,认定省市高层次人才7名,引进青年人才 11258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家、国家科技型企业26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7亿元,超额完成市定任务。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6.7%,全社会研发强度达到2.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持之以恒优生态、美环境,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污染防治攻坚持续用力。空气质量年综合指数4.58,全市排名第二,优良天数达到232天,创7年来最高水平。扎实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累计清理修复水毁工程21处、河道20万平方米,4条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南水北调环境污染风险点全部消除。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用情用力惠民生、强保障,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全年民生领域支出2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1%,82项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2023年 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 2023年区政府工作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市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落实“十大战略”行动,积极融入“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全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提质,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预期奋斗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重点工作 全力以赴拼经济抓投资 高位推进项目。实施“三个一批”,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转型、民生和社会事业五大领域,谋划实施332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力争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10%以上,产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25%以上。持续加强专项债申报和支出,围绕城市有机更新、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园建设等专项债重点支持领域,谋划储备重点项目3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占比64%以上。激发市场活力。顺应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态势,匠心打造阜民里城南印象、北庆里1926等一批特色主题街区,打造享誉全国的特色消费集聚地。策划形式多样的节会赛事、商品房团购及大宗商品促消费活动,拉动消费。 扩大招商引资。借力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政策优势,围绕“五链耦合”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成立产业园招商引资专班,整合载体资源,精准实施产业园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行业招商,力争新签约项目总额突破393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额277亿元以上;至少新引进1个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3个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链项目;省重点“三个一批”项目力争新签约10个、签约总额达到50亿元,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进资率保持全市前列。 全力做优做强产业链条 做强先进制造业。全力支持宇通、福耀等龙头企业提升产能,推进郑州福耀玻璃“一中心三基地”等前期工作。引导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数智化”水平保持行业领先。力争全年招引培育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工业投资增速同比增长30%。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建筑、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链,开工建设海信智慧教育全国总部、算力数据中心、智能家居研发中心等新兴产业项目。充分发挥航天金穗、欧亚高科、全景医学等企业引领作用,培育链主、建链补链,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矩阵。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完成“专精特新”企业申报20家,培育“三高”企业2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0家、“上云”企业600家。提升现代服务业。巩固商贸业优势。依托火车站商圈,大力发展以大观国贸中部直播基地为引领的直播经济,引导商户嫁接新技术、搭建新场景、拓展新渠道,推动服贸行业向研发、设计创意和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贸类电商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百联奥特莱斯等项目落地,力争新亚商务中心等项目开业运营,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类企业135家,促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化文商旅融合。加快宫殿区遗址公园、东南城垣考古研学中心等文化展示节点建成开放,构建“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新场景。培育营利性服务业。孵化培育一批以文体娱乐、科研技术、租赁商务为重点的营利性服务业,打造聚集共生的产业生态。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 全力狠抓三大核心板块建设 提速郑州南站枢纽产业园进度。聚焦医疗产业组团、东广场产城组团、潮河生态组团三个首开区域,加快推进44个总投资342.3亿元项目建设,力争南站青年双创科技园、智能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年内落地开工,中国储运(郑州)产业园竣工投产。推动管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提质增效。持续实施扩区强区工程,加快金岱智能建筑科技产业园等6个“区中园”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对接,年内力争实现迪安生物河南区域总部、河南省七建等50家企业全面入驻。提升基础配套,力争鼎元街等8条新续建道路年内建成通车,体育环公园生态提升项目基本完工。攻坚腾退低效用地,年内完成土地收储、整理、供应1000亩以上。加快商都历史文化片区显雏形出形象。年底前,国际商都更新提质核心起步区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工。力争六大文化片区考古发掘工作全面结束,亳都古巷初具形象,塔湾古街主体封顶,两院二期、书院街和夕阳楼片区开工。六大协同风貌区城市更新基本完成,南大街等3条传统特色文化街区开街迎宾。 全力创新改革蓄势赋能 强化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万家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100家以上。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8亿元以上。搭建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重大改革。做好要素保障,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快三大板块及省、市、区重点项目各类规划编制审批。深入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模式。实施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行动;抓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开展名师、名医、名家评选,用心用情广聚英才。 全力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围绕“四旧一村”及片区提升,统筹实施3个老旧片区、6个老旧街区及14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盘活新华二厂等老旧厂区,打造10个区级小微企业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优先推进南部区域水电气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凤凰路、杨庄东街等17条道路,续建飞达路、 志城街等13条道路,力争尚德路、太白路等7条道路年内建成通车,启动长江路组合立交等市政重点工程征迁,促进新老城区互通互联。强化各类管网统筹衔接,争取做到一次开挖、同步贯通。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四化”工程,规划建设多功能城市公舍5座,新改建公厕35座、环卫中转站9座。加快智慧停车场建设,实施17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和南关街等12条道路雨污水改造,整治窨井盖3000座。 全力增进各项民生福祉 扎实办好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致力关注民计、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改建26所中小学,升级改造46所幼儿园,力争创新街小学南台路校区等6所中小学建成投用。持续推进名校托管和集团化办学,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系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管城区总医院、管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4个项目建设进度,建设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加快推进省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落地。全面落实新冠病毒“乙类乙管”要求,做好药品设备等医疗物资保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重症救治能力。聚焦“一老一小”。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范运营。建成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12家,打造示范点3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亮点。实施南关街、布厂街熊耳河桥改造以及传统民居本体修缮和展示亮化工程,活化利用各类文化遗产,申报研学基地,打造品牌赛会,全面提升商都文化知晓率、影响力。加快管城文化体育中心开工建设,更新全民健身路径8条,新增智能健身场所2处。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