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聚焦新郑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X07
凝心聚力谋发展 畅谈心声话未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凝心聚力谋发展 畅谈心声话未来

凝心聚力 主动作为 高水平建设黄帝文化历史名城

政协委员 李磊

经历了三年疫情,我们迎来了崭新的春天。作为文化艺术体育界的政协委员,站在修葺一新、气势如虹的黄帝故里园区,走在绵延千载、风景如画的郑韩故城遗址公园,我们对高水平建设黄帝文化历史名城充满了坚定信心,更有着积极的思考和热忱的建议。

提升站位勇担当

随着黄帝故里园区二期工程的顺利推进,随着黄帝文化国际论坛重新明确为省政协主办,新郑的黄帝文化事业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上。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办好拜祖大典为核心,着力打造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守正创新求突破

数千年来,黄帝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就在于既坚守立场,又引领创新。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研究、传承、弘扬黄帝文化更要守其正、创其新。要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步推进,高标准建成黄帝故里园区,高水平布局黄帝文化、姓氏文化展陈,强化文化传承中心、展示中心、体验中心、研究中心和教育中心功能。要坚持系统集成理念,从学术研究、拜祖礼制、文化业态等多个层面和维度推动创新,让黄帝文化始终充满创造力、生命力。

厚植根基润万家

黄帝文化是根亲文化,根在千家万户,亲在成风化俗。在成功创建省级黄帝文化之乡的基础上,我们将努力争创中国黄帝文化之乡。要进一步厚植黄帝文化民间传承基础,通过姓氏文化、乡村祠堂文化等有机融入,让黄帝文化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紧扣文脉襄盛会

从裴李岗到具茨山,从黄帝故里到郑韩故城,从诗经郑风到白居易故里、欧阳修公园,构成了新郑绵延不断的历史底蕴和城市文脉。诗和远方,美好相逢。本年度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花开河南,新郑作为中华诗词之乡将迎来重大机遇。10月份,第四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暨第十二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议将在新郑举行。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策划好、举办好一系列主题文化节会活动,把黄帝故里、郑韩故城、诗词之乡等文化品牌塑造好。

营商环境再升级 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新郑

政协委员 赵飞

据了解,在2022年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新郑市客观指标在全省县(市)中再次排名第一位,是河南省第一方阵的领头雁。

去年4月落户在郑州航美正兴科技园区的云锦空天超导材料,是国内首家从事高端铜及铜合金导体材料研发、测试、生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其产品三项指标居世界前列,从公司注册到试投产4个月时间,充分享受到了营商环境的红利。今年其关联企业多次来考察调研计划落户,凸显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连锁效应”,这就说明了营商环境的硬实力、吸引力和聚集力。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硬措施”来托底,还需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聚集发展要素。更要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举措、提升效率,着力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助力企业提信心、解难题、增后劲,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新郑。抓经济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抓招商,抓招商首先要优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靶向治疗、精准施策,用一个个硬核举措为企业“解绑”,为群众“解绊”,让发展“加速”。通过营造环境,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赢格局。要全面营造社会、政府、企业、人文等环境要素,形成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始终保持最佳比较优势,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向奔赴。

优化营商环境是永远不能竣工的工程,近几年新郑市狠抓营商环境的成效不断展现,但面对当前各地抢项目抢人才大招商和招大商的白热化竞争,只有营商环境再梳理、再升级,新郑市才有望在竞争中再次脱颖而出。

营商环境好,企业信心强,城市发展才会底气十足。我们要满怀信心,共同携手,进一步提升新郑市的核心竞争力,把新郑建设成为营商环境的标杆城市。我坚信,新郑的明天会更美好!

推进文化建设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政协委员 刘伟鹏

新的一年,作为文化艺术体育界别的政协委员,要始终把推进新郑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自己的使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特质所在。文化软实力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水平、文明的程度,更是城市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智力动力源泉。

文化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城市特质的根本体现,是城市之“魂”。新郑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最主要实证地之一,具有传承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和集中展示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独特优势。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遗址、5000年的黄帝文化、2700年的春秋战国文化、灿若星辰的名人文化,中国考古发掘的“最古老村落”等诸多从远古时期到“王国时期”,不同朝代在新郑都留下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遗迹,是对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的全景展示。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郑州市提出了围绕黄帝故里园区建设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加快建设“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的要求。高水平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新郑的文化标识更加突显、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

加快新郑的建设,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支撑。新郑的文化古迹特别是馆藏文物各项数量居全国县级市前列,是文化富矿、文化特色矿。用好这些独特的优势资源,是新郑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责任所在,是推进新郑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所在,也是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所在,忠诚担当,认真履职是政协委员的自觉要求,也是职责所在。

要努力履职,认真工作,全身心投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这一目标,发挥新郑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历史自觉,传承优秀文化,让新郑的文化特色、文化形象、文化优势“立”起来,尽快把黄帝故里故都打造为“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让文化成为新郑城市的靓丽名片,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新郑力量。

深化校地企合作 助推新郑跨越式发展

政协委员 吴娟娟

新郑市辖区内有大中专院校23所,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8500余名,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富矿和创新高地。近几年,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速工程,新郑市场主体突破13万家,构建了“三主三新”产业体系。高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课题8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09项,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可以说,高校众多、人才汇聚、产业密集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为校地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前景。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安居新郑这方热土,享受故里发展红利,也非常乐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表达反哺之情。我也了解到,新郑市牢固树立“为行业企业排忧、为就业创业赋能、为院校发展提质、为经济发展增效”的目标,在体制机制上寻突破,在合作模式上求创新,打通人才流通渠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为校地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校地合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校地合作缺乏一个统筹机构,校地合作的激励机制和成效评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二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人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三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有待提高。缺少一体化、联盟化、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双方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合作、课题研究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科研成果与本地市场需求错位,区域对成果转化的承载支撑力薄弱。

黄帝故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企业和学校是这个家园的同行者,你有、我有,如果不共有,那只能是两条平行线,享受的只能是孤独。你有、我有,大家共有,那就会激发立体高能的力量,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今年的春天更美丽,因为,校地企同在,因为,校地企同行,因为,校地企合作一定会助推新郑实现跨越式发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62196 2023-03-03 00:00:00 五 凝心聚力谋发展 畅谈心声话未来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