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中国式现代化 郑好豫见你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
郑州:用信息技术赋能“幸福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与沿黄媒体共同推出大型策划报道
郑州:用信息技术赋能“幸福河”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更是一条文化的河、精神的河,对黄河的依恋与热爱,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黄河郑州段,是黄淮海平原脊轴的“龙头”,是“地上悬河”之首,用12个字形容黄河郑州段,即“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3年多来,1200万余郑州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这块74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加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建设幸福河,开创了黄河流域郑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石闯 孙珂 宋莹玉/文 李新华/图

“1+N”抢险新模式合力守护“安澜河”

初春时节,登上巩义神都山顶,河洛汇流的壮观景象一览无余。西望黄河,浊浪滔滔,水从天上来,一泻东流去;南瞻伊洛,两水清浊交汇,河洛分明。

“别看现在水清河畅,那一年我们抢险的时候可是真难、真险!”提起两年前的往事,巩义河务局办公室主任袁冬青仍历历在目。2020年8月下旬至9月初,巩义黄河神堤控导工程18-22坝持续出险,十分危急。“我们连续作战10天后,险情依然不断持续、加剧。情急之下,我们向巩义市防汛指挥部进行了汇报。”袁冬青说,接到险情报告的第一时间,巩义市委、市政府领导立即赶赴出险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就这样,巩义黄河防汛抢险开启了地方市委、市政府主导,全市防指成员单位及所辖15个镇共同参与的“1+N”全新作战的新模式,为黄河中下游防汛抢险工作蹚出了一条新路。

作为黄河下游的起始点,黄河郑州段属于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多,具有“宽、浅、散、乱、悬”的特点。同时,郑州还是绵延数百公里、号称“水上长城”黄河大堤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把郑州河段列为黄河保护治理与开发的重点河段,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郑州70多公里黄河堤防进行了4次大规模加高加固和标准化堤防建设,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

百里廊道美丽蝶变绘就“生态河”

行走在春日的黄河边,荥阳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的沿黄百里生态廊道,在芳草绿茵、一景一物中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景图。

在“黄河战略”高质量发展、“幸福河”建设的声声惊雷中,河南率先吹响了向春天进发的集结号。郑州在全流域率先提出并启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以黄河大堤为支撑线,修复保护沿河湿地,治理周边滩区生态,高标准建设省道312惠济、金水“最美公路”,郑东新区“架春就绿”,中牟“赵口听涛”等特色节点,打造“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高品质休闲生态系统景观。

惠金河务局办公室主任孙金丽表示,近年来,惠金河务局依托省道312生态廊道、临河亲水观河风光带、淤背区生态休闲体验带、延展区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从黄河大堤零公里一路向东,打造提升了“四季植物园”“南裹头观河节点”“惠金黄河记忆展览馆”等不同层次规模的生态景观、文化展示、休闲服务景观节点11处,全线变身“三十里画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黄河生态廊道已然成为郑州后花园的一部分,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了浓重的“黄河绿”。

现代化信息技术赋能打造“数字河”

“把奔腾不息、千变万化的黄河‘装’进电脑,工作人员指尖一动,便可实时监控掌握工情、险情。”惠金河务局局长刘遂林介绍,2022年,河南智慧黄河建设率先在马渡下延控导工程开展,马渡黄河被数字赋能,建成视频监控、无人机、远程会商系统,完成了“省、市、县、班、点,监测、感知、巡查、指挥”“五级四线”全覆盖,构建全场景可视化的数字孪生平台、全要素一体化的信息感知网、河务通领域化智能应用系统等,真正实现了智能化嬗变。

“黄河边上安装了监控,为观测水位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很便捷。”荥阳河务局局长江浩表示。走在荥阳金沟控导工程26坝的黄河法治文化长廊上,抬起头就看到一个智能监控探头正在360度旋转捕捉黄河水位实时动向,远处水鸟掠过水面,扬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郑州河务局工作人员介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郑州黄河160公里河道范围内,无线网络及光纤通信覆盖71.422公里的堤防、23处险工控导工程,大大提高了治黄一线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文旅融合串珠成链打造“文脉河”

黄河之滨,邙岭之巅,有一个充满“诗与远方”的小山村——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从这里向东,便进入黄河的下游河段。”荥阳河务局办公室主任赵海燕表示。在桃花峪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挺拔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碑。站在分界碑的西北角向远处眺望,黄河公路大桥跨越黄河两岸,壮丽风光一览无余。

而桃花峪的东侧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鸿沟”,也是中国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所在地。

得中原者得天下。郑州西依嵩山,北临黄河,山河之间,是灿烂厚重的黄河文化。这里有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8000多年的裴李岗遗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3600多年的商城遗址……

2019年以来,郑州以治黄文化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郑州沿黄生态文明、治黄工程、历史遗存、水利风景区等物质与非物质黄河文化保护利用,实现治黄主业与治黄文化建设融合共进,郑州黄河文化建设之魅力正在精彩绽放。

坚守民生底色全力建设“幸福河”

3月初春的清晨,马渡村内座座小院中渐闻鸡鸣犬吠,村民早早开启劳作。从坐落在黄河岸边的狭小村落,到如今成为“郑州北大门的世外桃源”,马渡村的改变至今不过短短四五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现在变成了柏油路,花草树木非常多,马渡黄河文化广场都成了网红打卡地。”村民武冬冬感慨。

在黄河滩涂沿岸的治理工作中,郑州河务局落实黄河郑州段生态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聚焦环保督察交办问题、黄河“清四乱”“大棚房”等六大领域1801个点位,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和矛盾突出的难点问题,滩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作为黄二代的我,从小生长在黄河岸边,退伍之后成为守黄人,看着黄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牟黄河赵口管理班班长赵磊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郑州市始终牢记嘱托,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郑州千百万人民一起,正在见证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62956 2023-03-08 00:00:00 三 郑州:用信息技术赋能“幸福河”KeywordPh正观新闻·郑州晚报与沿黄媒体共同推出大型策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