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中国式现代化 郑好豫见你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7
西宁:打造三江之源生态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与沿黄媒体共同推出大型策划报道
西宁:打造三江之源生态城
高原生态城西宁

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这就是青海,三江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高度重视、念兹在兹,两次考察青海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西宁作为黄河安澜的重要守护者,在保护黄河和推动黄河高质量发展中,肩负“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服务基地和大后方政治责任,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西宁是如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

西宁晚报记者 张永黎 文/图

治山、理水、润城,湟水母亲河获新生

俯瞰西宁,蜿蜒湟水河犹如精美玉带穿流而过。

湟水河从泥沙漫天、河道满目疮痍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一条河见证西宁市委、市政府生态治理决心。西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一系列“治山、理水、润城”的生态绿化工程,让母亲河获得新生。

最近几天,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异常热闹,随着天气转暖,越来越多的候鸟来到这里,栖息、觅食,翩翩起舞,为初春的西宁增添了乐趣。家住附近的常先生说,这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候鸟的种类和数量逐步增多。

家住城北区生物园区二十里铺村的许生奎是西宁人,60多年来,他经历着西宁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过去北川河被附近的工厂污染,周围全是垃圾,河水散发着臭味,老西宁人谁都不想来这里。”然而,令许生奎没想到的是,如今的北川河不仅仅是一条河了,这里成为西宁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以“高原水城”“西宁后花园”“文化走廊”的诸多美名吸引着大量游客。

2014年,西宁市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北川河湿地公园项目动工,2015年,西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14.14亿元,北川河湿地公园是项目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治理后的北川河“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河滨绿道串联了沿线公园、居住区、商业区等区域,将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北川河湿地公园内水景和绿景占园区面积70%以上,已成为西宁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

生态改善为野生鸟类提供了众多栖息觅食的场所,在宁湖湿地公园,管护员每天要沿着长约6.5公里的步道巡逻,观察公园里的鸟类。

公园内,多种水鸟畅游嬉戏,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湿地、河道景观与水面连成一体,被誉为西宁的“城市之肺、生态氧吧”。在宁湖湿地治理中,西宁首次采用河道生态治理、污水净化回用、生态环境修复相结合的方式,使这里成为集河道自然、水体净化、生态科普、旅游观景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经过改造,宁湖湿地的景观、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小气候明显改善,成为湟水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西宁市湿地面积由241.41公顷增长至329公顷,新增湿地面积87.59公顷。

据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目前,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已观测记录到的雁鸭类水鸟30余种,与全国的60余种对比,1/2的雁鸭类水鸟在西宁有观测记录。

1202名河湖长、953名管护员管理涉水区域全覆盖

初春时节,高原西宁乍暖还寒,早晨8点,康燕霞从家中出门,沿着河道开始了一天的巡河护河。作为西宁市城西区科普路社区党委书记,康燕霞还有一个身份——湟水河(文苑桥至文亭桥)责任河长。

“我是青海人,湟水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从当上责任河长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守好护好母亲河。”说起河长职责,她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2019年,康燕霞所在的科普路社区开始承担湟水河文苑桥至文亭桥区间的河湖治理工作。别看只有1.6公里的距离,却有很多人参与其中:河湖长、河湖检察长、民间河长、警城联勤、专职巡查员、河段保洁员……水环境越来越好的背后,是每个人的不懈努力。

现在,巡河已经成为康燕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空,她都会来河边看看,仔细观察河道的水质情况,对群众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检查河岸的基础设施是否正常,日行两万步那是常有的事。

像康燕霞这样的河湖长,西宁目前共有1202名,加上953名河湖管护员,实现了河湖的网格化管理。75条河流、23座水库、96座涝池、18处万亩灌区、4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涉水区域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实现了涉水区域全覆盖。西宁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宁建立“河湖长+河湖检察长+民间河长+警城联勤+专职巡查员+河段保洁员”工作机制,落实联防联控联治协议,水利部门与检察机关加强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曾经远离家园的野生动物回来了

纵观这几年,野生动物频频亮相西宁,也是对西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认可。生态环境好不好,鸟类用翅膀来投票。

雪山之王雪豹来了,鸟中大熊猫黑颈鹤来了,荒漠猫来了。紧接着,“四不像”中华鬣羚也来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表示:“我们把野生动物看作‘闯入者’,其实对于它们来说,进城只是‘回老家’罢了。”

以雪豹为例,2020年以来,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雪豹的清晰画面。2021年1月,红外相机还清晰记录到雪豹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其乐融融晒太阳、跨山丘、追逐跑……资料显示,2005年以前,雪豹的踪迹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几乎消失。直到2012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陆续拍到过雪豹画面。

雪豹是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它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容易被捕获。“野生动物很聪明,在哪里受到伤害就会选择迁移。如今雪豹频繁出镜,足以说明三江源地区生态体系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也说明大家的环保意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不断提高。”连新明说。

截至目前,西宁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分别达40.5%和13平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1.1%以上,湿地面积增长至329公顷……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西宁对绿色的坚定追求和向往。目前,西宁市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

如今的西宁,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景交融的格局初步显现。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美好愿景已呈现在群众面前,展现出高原古城的多彩魅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63194 2023-03-09 00:00:00 四 西宁:打造三江之源生态城KeywordPh正观新闻·郑州晚报与沿黄媒体共同推出大型策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