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5
近视防控机构有多少“坑”?
公安机关2022年 共侦破重大农资犯罪案件 900余起
各重点网站平台拦截清理涉网络暴力信息2875万条
北京开出首趟中欧班列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近视防控机构有多少“坑”?
不少家长吐槽被“套路”效果存疑、可能危害健康

新华社电 当前,近视防控机构生意火爆,但不少家长吐槽被“套路”。部分商家通过渲染“近视焦虑”、虚假广告宣传等兜售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菲,效果存疑,有的还有危害健康的风险。

消费上万却没啥效果

山西太原王女士的女儿正上小学,去年开始上课看不清黑板,随后王女士留意到家附近的一家视力养护中心。该中心在街边发放9.9元体验卡,宣称通过按摩穴位,可将视力从4.5提升到5.0。王女士带女儿去体验,并在商家劝说下办了三个疗程的按摩卡,每个疗程价格高达3800元。

此后,王女士的女儿一直在这家视力养护中心做“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半年后在医院检查,发现视力不仅没有改善,反倒从开始的4.9降至4.6,屈光度也达到200度。“总共花了快两万元,眼睛没治好,视力反倒下降了,太后悔了。”

如今青少年近视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截至2022年底近视防控相关企业已达968家。有的通过“高科技”仪器进行眼部肌肉训练,有的用穴位刺激、中药热敷等方式干预,有的配套销售叶黄素等。有的机构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实际效果达不到。在网购平台相关产品页面上,大量消费者留言:“没看到效果”“没啥用”。一些机构的治疗方式还给青少年眼健康造成损害。

“收割焦虑”套路重重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机构利用家长对孩子近视的焦虑以及在专业知识上的盲点,设置重重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夸大功效虚假宣传。山西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由国家卫健委等下发的有关通知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在广告宣传中不得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消费者。近年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打击力度。但记者采访发现,近视防控市场领域的虚假宣传现象仍大量存在。

记者在线上、线下采访中看到大量诸如“摘掉眼镜不是梦”“近视杀手”“已帮助10万+散光近视患者恢复”“治疗散光近视神器一贴看清”等明显夸大功效的广告宣传。

——四处拉扯高端包装。不少机构对产品进行“高大上”的包装,如宣称中科院团队研发、根据“贝茨原理”研发、“十四五”全国重点规划课题、与知名专家合作等。但事实上,很多概念似是而非,合作性质也存疑。

——制定话术“忽悠”家长。为增加销量、规避维权纠纷,不少机构制定专门成套话术应付消费者。

某机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了此类话术的具体内容。如,针对近视的孩子可以说提升视力,对不近视的孩子可以说提升远视储备;对训练后效果会不会反弹的疑问,不要直接回答,要强调平时用眼习惯的重要性以规避风险等。此外,销售人员在推销时往往会用“金眼银牙,护眼就是花钱”等说法,给家长“洗脑”。

呵护眼睛要多措并举

武汉普瑞眼科医院主任医师沈政伟告诉记者,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视形成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防控主要围绕这两大点进行科普宣教,比如优生优育,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照明环境、合理饮食、睡眠充足等。“因研究发现离焦学说尤其是在视网膜上形成近视性离焦对近视控制有帮助,所以临床上角膜塑形镜、离焦型框架眼镜、离焦型日戴软镜或硬镜等能达到30%至70%的近视控制效果,是目前主流观点。”沈政伟说,对于使用一些眼部仪器、吃叶黄素和蓝莓果浆等方法,从循征医学角度来讲尚未发现对近视控制严谨科学的数据,对缓解疲劳及提供营养可能有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畅通举报渠道,促进近视防控市场规范发展,保障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针对虚假广告现象,要压实平台责任,要求其设立鉴别机制进行治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65032 2023-03-17 00:00:00 五 近视防控机构有多少“坑”?KeywordPh不少家长吐槽被“套路”效果存疑、可能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