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诚信护航 畅享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T04-05
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提升消费者幸福感
加强金融服务 助力经济发展
防范汇率风险 支持涉外经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提升消费者幸福感
中原金融行业共筑诚信消费环境

金融消费者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重头戏,然而,一直以来理财遭受不合理损失、消费借贷被蒙蔽、买了保险却理赔无门……金融消费“陷阱”何其多!3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通报》,2022年第四季度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69555件、保险消费投诉22189件,合计91744件。

又是一年“3·15”,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中原金融行业、保险行业集体发声,搜寻那些虚假的事儿,以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向社会大众普及金融知识,提升金融认知水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携手共筑诚信消费环境,提振金融消费信心!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谢宽

小心“网贷”影响征信

“想买个新手机、买点新衣服,但是由于收入不稳定,银行的审查太严格,贷款利率又高,才去网上贷款。”王先生之前在工厂打工,每月工资在2000到5000元。“第一次接触网贷是在2017年前后,当时互联网金融贷款有很多,我身边的朋友大多也都用网贷。”

在互联网消费的时代,类似于王先生这样网贷消费的人群有很多,这也导致了第三方“借贷”平台的应运而生。只要实名注册账户,按照流程点击操作,在移动客户端或者网上完成借贷是分分钟的事儿,相较于现实生活里的各项手续,似乎便捷很多。

也正是因为流程的“简易”,很多消费者误认为,网络借贷一旦不能及时还上,不会像银行借贷一样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王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每次借钱不多,而且都是按期还款,并且没有逾期的经历,但后来需要买房时,被银行告知征信存在风险无法贷款。”

随后,对于个人“网贷”记录,记者采访了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得到的普遍看法是:在网上查询次数过多、借款过多的客户,银行会考虑其还款能力是否不足的问题。

“网络借款通常额度不高,一两万已经算比较高了,连一两万块钱都要反复到网上去借,我们审核的时候会考虑其是否资金紧张,还款能力不足。”一家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进行调查时,会特别关注密集查询记录。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征信记录被查询次数过多,银行会关注一下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四处借贷的情况。

信用卡乱象持续频发

信用卡滥发、过度授信、营销宣传不规范、用户投诉不畅、不当催收……事实上,消费者苦于信用卡乱象久矣。在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的《通报》中,2022年第四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29981件,占投诉总量的43.1%。

“近年来,许多银行非常关注信用卡市场的开拓,存在重发展、轻规范,重创新、轻诚信,重快捷、轻安全等发展战略方面的偏差,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过度授信后,消费者也不够理性,可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没酒也要借钱买酒今朝醉。在过度消费之下,负担也越发沉重,监管也存在盲区和真空地带。”业内人士分析。

为规范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2022年7月7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对发卡、授信管理、信用卡分期业务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化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

“希望银行业能够全面加强信用卡市场的营销体系建设,特别要重视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内部问责体系,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索赔权等一系列权利。理性自治,才是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专家建议,消费者可以在法治理性的轨道上维护权利,拨打银行投诉电话,争取双方握手言和。如果未能达成一致,可以进一步寻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进行调解。如果依旧无法解决,也可和银行达成仲裁协议,启动仲裁程序。

老年人入坑心理“想赚钱”

理财产品骗局、养老投资骗局、保健品骗局……一直以来,围绕老年人的骗局层出不穷,特别是,最普遍也是最能切中老年人“要害”的套路,即“真保本”“高收益”的虚假宣传与承诺,面对动辄10%甚至20%以上的保本收益宣传,很多老年人会忽略风险,仅凭对宣传机构的信任,做出投资决定。

3月15日,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中,显示在金融风险辨别方式方面,老年人更倾向通过与家人朋友讨论辨别金融信息真伪达45.0%;在防诈骗认知方面,老年人认为当前养老诈骗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诈骗手法日新月异达70.5%。

基于此,专家建议:一方面构建老年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和法律体系,加大老年人的司法援助力度;另一方面,拓宽老年金融教育渠道,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同时,金融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个人养老金产品开发为契机,逐步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老龄金融服务体系。

除此之外,加强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助力保障老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随着互联网与通信设备的普及,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犯罪手段花样日益翻新。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应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强诈骗预警,从源头上降低老年人被诈骗风险。

“新冠险”理赔证明难开具

去年底,“新冠保险理赔难”的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今年2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提到2022年涉疫类投诉激增,其中就点名批评“新冠保险”套路繁多。中消协指出,疫情发生后,国内不少保险公司推出“新冠”隔离和感染相关保险,并在网络平台上售卖,成为网络保险领域的“网红”产品。但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随着感染人数的激增,在理赔时遭遇各种“高门槛”。

一是存在“宣传容易赔付难”的情形,一些保险公司为吸引消费者投保,宣称核酸阳性即可赔付,消费者实际感染后又设置苛刻条件,如要求提供CT检测报告和医生确诊通知书等才能理赔;二是为拒赔玩“文字游戏”,部分保险公司以消费者确诊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而非“新冠肺炎”为由不予赔付;三是逃避赔付责任,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下架相关保险产品、保险理赔员失联、客服电话不通等方式故意逃避赔付责任。

一般情况下,保险业是通过“大数法则”进行承保,在可保风险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承保以分散风险,然而,随着我国防疫政策不断调整,以及新冠本身的传染性较高等特征,导致保险“大数法则”的失灵,使得保险公司理论上的“尽可能多的风险分散”变成了实际上面临的“尽可能多的理赔申请”。

此外,业内专家认为,消费者的理赔难还在于这类保险条款设计得不合理,一方面,保险公司在条款表述上不够严谨,对“确诊病例”等的解读存在歧义;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一些理赔所需材料的条款没有尽到足够的提示义务,比如有保险公司在条款中要求提供一定级别医院开具的血液检测报告、肺部 CT影像等材料,该条款可能被认为没有效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66205 2023-03-23 00:00:00 四 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提升消费者幸福感KeywordPh中原金融行业共筑诚信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