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对接产业更密切、服务经济更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近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数据显示,近10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但经过长时间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唐善普 文/图 如何破解“招工难”“就业难”困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2022年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旨在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意见》将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到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实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以职业培训机构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也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参与者。在政策利好背景下,众多民营企业纷纷涌入职教市场。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新道路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下游,企业懂得自身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企业也是重要的办学主体。如何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但现实中,职业院校与产业公司的对接存在错配,表面上,产业公司存在“用工荒”,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根源在于校企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人才的机制不畅。 德勤一项针对数字人才的调研显示,有88%的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而受访学生中实际参与校企合作的仅约19%,显示目前校企合作在覆盖面和合作深度上存在不足,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支持作用有限。 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认为,职业教育显现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岗位就业引导、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不足。对此,蒋颖建议,校方加快数字化转型,并进行学科复合化培养,将跨学科的课程教师、工程师、产业实训教师等组成共同教学团队,以满足培养复合化人才的需求。 对职业院校而言,寻找到懂教育、懂产业的合作伙伴并不轻松。长期以来,“企业做企业的,学校做学校的”模式已十分普遍,双方难以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在企业与院校之间引入更为专业的职业教育平台,构筑“校企教”三方合作模式,或许将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全新道路。 “学校在和产业公司一对一开展校企合作时,很容易出现项目进展不力的‘烂尾’现象,职业教育平台向学校提供的则是一条产业链,学校对接的是一个企业集群,足够支撑学校去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此外,有的学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很顺畅,但缺少例如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就业目的地的企业资源,这个时候职业教育平台就可以解决这个痛点。”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 “校企教”育人新模式应运而生 据悉,2021年,中公教育在2021年12月成立了职教事业部。职教事业部整体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三端”需求建设,致力于打造生态资源整合、智慧服务、产教融合、平台科研、教育服务“五位一体”的中公职业教育运营体系。“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5月,中公教育推出中公优职泛职业提升平台,以“万联网+”“智能+”培训新形态,提供兼职副业、职业能力进阶及证书类课程等培训服务,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需求。 “职业技能培训是中公在上市之后不断探索的核心业务,也是除人才招录、学历提升之外的重要第三极增长空间。根据过往的业务积累,中公在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建筑等这些职业技能培训上发展迅速,既有国家陆续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以及职业技能补贴政策,也叠加了现在经济形势大环境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中公自己积累的学员用户流量池存在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优职业务也就应运而生。”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中公教育职教事业部更是通过实施“向上生长”,即根据当地职教情况,面对高校、企业及政府等方面开展业务;“向下扎根”,即在加大力度覆盖高校,与国内本科、专科院校建立深度合作,成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训体系的一部分。与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以及多所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开展合作。 育人新模式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 如今,“校企教”三方合作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获得了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支持。2022年1月,中公教育与四川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不仅共建智能航空产业学院,还将形成以航空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科集群。 除此之外,中公教育与汉口学院共建“汉口学院中公国际产学研基地”,与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和全媒体广告策划营销专业,与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与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共建了网络营销和软件测试专业,以及与株洲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均取得了不错反响。 在多个项目顺利落地后,中公教育探索的“校企教”融合育人模式也获得了教育部门的肯定。2022年4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发布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南通过企业名单(2022年3月),中公教育共有90个项目指标获批立项。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50项、师资培训项目25项、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5项。 据悉,这是中公教育连续6年成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此次项目的再度获批,也再次印证了中公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同时也是相关部门对中公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工作的肯定。 “开展产教融合业务,既是中公教育已有资源的整合,也是中公教育整体战略的赛道升级。”中公教育职业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孟桢楠表示,今后,中公教育将在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助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与合作方的实际需求,针对双方的“痛点”问题设定具体合作项目,以精准合作扩大对接面,建立互利共赢的动力机制和双元协同的实施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标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用工实际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继续增进资源共享,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从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提升校企合作能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类型更多的“产教共同体”,助力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