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带着任务去考察·考察归来看转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3
■编者按
借得东风好扬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借得东风好扬帆

这是一次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的醒脑之行。

5月6日至8日,一支由郑州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市级领导、各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区县(市)党委书记、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党政代表团,满载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迫切愿望,深入苏州、宁波、成都,充分考察、借鉴发达地区、先进城市的创新思路、务实举措,进一步明晰前进的方向、发展的路径。

这是一次对照先进、问道取经的学习之行。

三天三座城市,5000多公里路程,20多个考察点,这是此次郑州党政代表团外出考察的一组数据。数据背后,既有问道取经、广交朋友、深化合作的收获,也有推动发展、转型破题、攻坚克难的迫切愿望,更有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提升能力的坚强决心。

这还是一次激发干劲、鼓舞士气的收获之行。

代表团成员步履匆匆、风尘仆仆。看差距,知奋进;看做法,有启迪;看亮点,启思路。问计他乡,只为借得东风好扬帆;征衣不解,是为继往开来再出发。

苏州,是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在这里,代表团赴产业园区,看产业生态培育谋划的思路举措;到龙头企业,学企业快速成长发展背后的“城市密码”。所到之处,大家不时被园区的体量规模、小微企业园的创新动能、企业的发展活力深深震撼。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李娜 张昕 徐刚领

“问学”他乡 向“深”行向“新”兴

郑州与苏州,一个是中原重地,一个是江南水乡。

同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3600余载,人脉不断,城址不移;苏州作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水乡,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为独特风貌。

同样是产业之城。9年前的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郑州视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思想,当前,郑州市“1566”现代产业体系、“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苏州工业企业超1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25万家,涵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中类和505个小类,更有恒力、沙钢盛虹入围世界500强。

同样是开放之城。郑州被寄予“买全球、卖全球”厚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去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911亿元,连续三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1572班,跨境电商交易额1180亿元;苏州拥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吴江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被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

同样是创新之城。郑州拥有全球最大的科技城——中原科技城,国家级研发平台55家,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310.4亿元、增长12.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60%,集聚青年人才21.4万人,新增技能人才57.68万人、高技能人才20.13万人;苏州拥有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集聚了中科院纳米所、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大批重大创新载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34万家,苏州两院院士达14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36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7万人。

正是因为有太多相似的“城市基因”,此次考察是郑州市委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结合郑州实际“跳起来摘桃子”。

5月6日晚,回到宾馆的代表团成员在本子上认真梳理着当天在苏州的学习考察之行。掩卷而思,他们说,今日的郑州,从沃野田畴到工业园区,处处是拼搏高质量发展形成的热烈氛围、升腾景象。但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须奋楫。只有做出来看一看、学一学、比一比,才能更知差距、更有启发,才能懂得向“深”而行、向“新”而兴。

直面差距 对标先进“取真经”

站在苏州工业园区四处环望,高楼栉比。

边走边看,代表团成员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中部城市和东部城市的发展差距到底在哪?可借鉴之处又在哪?

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和新加坡政府间首个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在这里,产业培育发展的理念先进、层次高档、谋划科学,依托“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高效、透明”的服务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这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7.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64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73.3亿元,进出口总额107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24亿美元。

昆山,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同样在2022年,这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6.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0810.9亿元、进出口总额1033.1亿美元。

边看边比,郑州市工信局负责人感慨万千:对标苏州,郑州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要构建全要素特色产业生态集群经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建立“十个一”特色产业专业化服务机制,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1368亿元,上市企业24家,准独角兽企业61家。郑州需要进一步聚焦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超硬材料等我市细分优势产业,全面梳理制约产业发展的各个要素,以链长制为抓手,以专业园区和小微企业园为载体,凝聚多部门合力,借鉴苏州构建产业生态集群做法,推动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二,郑州要聚焦科技创新发力,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苏州引进了中科院纳米所、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大批重大创新载体,围绕四大重点产业建设了13家创新联合体,探索出市场驱动型、平台支撑型、战略引领型三种各具特色的创新联合体发展模式,并在技术产品化、技术产业化和产品量产化层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我市要加紧同国内知名院校对接,特别是推进与工信部部属高校加强合作共建,大力引进建设各类产业研究院、技术中心和创新联合体,聚焦科技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为郑州市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还要聚焦产业政策供给,积极开展产业转移招商活动。聚焦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补链、延链、强链,围绕产业抓配套、精准招商扩增量、加大创新造优势、聚合要素促增长、提升服务优环境,不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规模更壮大、产业聚集更高效。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启新程

学习考察、外出取经,为的是真正让先进城市的经验内化为郑州的“打法”。

当下的郑州,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三标”活动、推进“十大战略”行动,不断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提质升级。

5月9日下午,学习考察结束。代表团一到郑州就直接进了会议室,立即开展学习考察座谈交流会。

会上,代表团成员积极表态,他们将认真吸收先进地区谋划产业、培育生态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坚持链式思维、集群思维、平台思维,进一步完善自身产业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举措,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带动链式配套,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厚植高质量发展植被,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后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刻的郑州,正牢记“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职责使命,抢抓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国家战略等重要机遇期,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黄金窗口期,努力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更高台阶、实现更大跨越。

正如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在座谈会上所言:郑州,务必要进一步激荡思想、相互启发,学习找标杆、借鉴提标准、转化见标志,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郑州发展实效,全面加快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搭乘快船好航海,借得东风好扬帆。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此次学习考察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必将为郑州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下的郑州,必将扛起责任、点燃激情,以新的面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新篇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74558 2023-05-11 00:00:00 四 借得东风好扬帆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