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4-05
经开:三十而立,生产线上跑出“郑州速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每个工作日产生GDP5.08亿元、税收近1亿元,生产整车1775辆、手机结构件11.3万件……
经开:三十而立,生产线上跑出“郑州速度”
上汽集团郑州工厂生产线 朱哲 图
宇通整车出厂 杨光 图
郑煤机生产线 赵同良 图
中铁盾构机生产车间 刘倬宇 图
中欧班列(郑州—汉堡) 郭伟 图

小满时节,丰收在望。放眼郑州经开大地,项目建设一线塔吊林立,工程车辆穿梭不息,建设者们铆足干劲忙施工、赶进度;商超、餐厅人气旺盛,新消费热度不断攀升……经开区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

潮起当奋起,风正好扬帆。成立于1993年的郑州经开区,2000年获批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截至目前,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升,集聚规模以上企业868家、超百亿企业14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4家,是河南省百亿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

今年5月18日,在国家级经开区投资促进大会上,经开区完成了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铁华铁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国开青旅集团、长春捷翼有限公司等44个企业项目的集中签约,签约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双碳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总部经济等领域,签约总额达623.9亿元。

促经济、谋建设。经开区在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征程中挑大梁、当排头,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王赛华 鲁慧

数说经开

看发展

人均GDP约36万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万元,位居全省第一

看速度

每个工作日就产生GDP5.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税收近1亿元,生产整车1775辆、手机结构件11.3万件、空调1.1万套、热水器7300台

看开放

2022年,进出口总额达5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

年开行国际货运班列(郑州)2050班;

货运包机航线累计飞行650余班,覆盖欧美30多个国家

看创新

聚集科技型企业876家、高新技术企业3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95个,院士工作站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8家

华丽蝶变 沙土地上“书写”沧桑巨变

从1993年成立,到2000年获批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再到“而立之年”,郑州经开区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机遇,不懈奋斗,于曾经荒芜的沙土地上“书写”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30年来,郑州经开区不断长大、变强:规划面积从最初的12.49平方公里拓展到158.7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1265.9亿元;人均GDP约36万元,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万元,位居全省第一。经开区以占郑州2%的面积、2.7%的常住人口、不足2%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全市10%的GDP、9.1%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的税收收入、17.4%的财政总收入和1/4的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三强。

近年来,经开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以高水平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有力支撑,全力实施“四大工程”,抓转型、强创新、育集群、拓开放、优环境,发挥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激发出磅礴的发展新动能。

制造立区 构建先进制造业新体系

从达成意向到最终签约再到开工建设,仅用了3个多月,今年4月8日,海尔郑州家族又添“新成员”——总投资20亿元的海立·海尔合资压缩机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郑州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项目创造了海尔项目建设史上的最快纪录。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行业内最先进的数智化互联工厂。”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华刚感慨道。

郑州经开区一直坚持“项目为王”,扎实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擦亮营商环境“经开品牌”,以签约促开工、以开工促竣工、以竣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批又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不断夯实产业硬实力。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上,平均每57秒就有一台整车下线。“2017年我们在郑州经开区种下了一棵树,现在,它已成长为一片树林。”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说。

23条自动生产线、150台机器人、7台智能行车、30台AGV车……作为河南本土第一家数字化“灯塔工厂”,郑煤机结构件数字化工厂整个生产过程既自动又智能。“真没想到,这是世界级的水平!”每当参观者走进这里,不由啧啧赞叹。

经开区打造了以宇通集团、上汽郑州基地为代表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两千亿级汽车制造集群;以郑煤机、中铁装备为代表的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千亿级装备制造集群;以安图生物、金域医学为代表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千亿级生物医药集群;以四方达、郑钻精密为代表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百亿级超硬材料产业集群。

每个工作日,经开区就产生GDP5.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税收近1亿元,生产整车1775辆、手机结构件11.3万件、空调1.1万套、热水器7300台。

经开区锚定先进制造业这一主攻方向,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让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提升竞争能力,主体在制造业。作为河南省首家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区、河南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园区,郑州经开区把握产业演进规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开放兴区 走出了内陆开放新路子

作为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内陆开发区,郑州经开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遇,放大区位交通优势,不断提升陆上、网上、空中、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发展水平,开放之路越走越宽,现已集聚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经开综保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特种商品指定口岸等对外开放要素平台,累计形成开放性制度创新成果290项(全国首创50项),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2022年,郑州经开区进出口总额达5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

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国际货运班列(郑州)实现常态化往返均衡对开,年开行国际货运班列(郑州)2050班,形成“二十站点、八口岸”国际物流网络,拥有铁路一类口岸及汽车、粮食、肉类、邮政等功能性指定口岸,是河南省口岸最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业务覆盖欧盟及亚太地区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成为“一带一路”陆路通道沿线最活跃的陆港之一,吞吐量、影响力和综合运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已初步构建起中欧班列国际物流枢纽和高效集疏运体系,班列运营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

依托临近“空港”优势,经开区开通郑州至列日、纽约、洛杉矶等货运包机航线,累计飞行650余班,覆盖欧美30多个国家。

开通郑州至青岛港、连云港、舟山港、北仑港、太仓港、杨浦港、钦州港等铁海联运班列,形成以郑州为枢纽的“1+7”铁海联运班列网络,到发集装箱突破10万标箱。

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作为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的核心区,郑州经开区占郑州片区总面积的56.3%,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持续开展制度创新,累计上报创新案例30余个,其中,跨境电商“1210”“9610”模式等被国务院印发全国推广。

培育了两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两千亿级外向型制造产业、进出口交易额千亿级的“一带一路”国际商务区的“两产一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高规格举办7届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高标准建设100万平方米的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形成总部在经开、生产在河南、门店在全国、业务在全球的直播经济新体系。全国唯一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规模化运营。中东部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货运班列在全国63个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吞吐量、综合运营水平等均居前列。

建设铁路一类口岸和整车、粮食、肉类、邮政4个功能性口岸,是中部地区口岸数量最多且唯一拥有铁路货运口岸的经开区,为发展外向型产业与贸易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实现整车出口9.2万辆,占全省的87.6%。

创新强区 拓展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开放是必由之路,创新是第一动力。盾构装备、矿山装备、新能源客车等领域技术水平全国领先;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全国首套成套化智能综采设备等关键“卡脖子”技术在此破解;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燃料电池、生物医药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在这里攻关……郑州经开区已成为河南省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组建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省煤矿智能开采装备产业研究院和省体外诊断产品中试基地,实现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全覆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近百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7项,一批“卡脖子”技术相继突破。围绕氢能源与新能源、钻石磨料与新材料、工业软件开发与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与检验检测等领域,建设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8家,双创载体面积4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超千家。

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功能区以及郑州市“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科创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经开区聚集科技型企业876家、高新技术企业3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9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4家、占郑州市1/4),院士工作站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8家,获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近5年来全省获批的唯一一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目前,郑州经开区累计入选国家、省市各级人才工程445人,规上企业汇聚高技能人才2.2万人。“人才领着产业走、人才陪着产业长、人才奔着产业来”的全新格局在加速形成。

“经过30年的发展,郑州经开区已迈向了动能不断积累、潜力加速释放、后劲日益增强的新阶段,站在了历史发展的高点,也站在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起点。”郑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小虎如是说。

30年前,一颗“希望的种子”在郑东南的这片土地上孕育发芽。30年后,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正在乘势崛起,并朝着“‘十四五’提前迈入全国经开区前20强”的目标奋力前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76905 2023-05-23 00:00:00 二 经开:三十而立,生产线上跑出“郑州速度”KeywordPh每个工作日产生GDP5.08亿元、税收近1亿元,生产整车1775辆、手机结构件11.3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