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活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NEWS
一城奇山秀水 千年楚风汉韵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行走河南 探访南阳
一城奇山秀水 千年楚风汉韵
医圣祠
南阳府衙

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南阳,素有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的美誉,不仅因楚汉文化的交相辉映而兼具浪漫与雄浑两种文化特质,更孕育了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等众多历史名人。

近日,由郑州报业集团旗下正观新闻·郑州晚报主办,一汽-大众、星联城、邮储银行郑州市分行、浦发银行郑州分行特别支持的2023“行走河南”黄河文化探访之旅采访团队,来到此行第四站——南阳,追随先圣足迹,感受大美宛城的厚重文化与别样风范。

南阳府衙 解读南都的实物标本

伏牛山南,汉江水北,豫南首郡,是为南阳。

春秋时期,南阳大部分区域属于楚国。秦时初始设南阳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地,以陪都的身份被列为天下六大都会之一,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唐代诗人李白也在游玩南阳后写诗道: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可见曾经南阳的繁盛。

南阳在两千多年间,塑造了楚风汉韵的文化特征,也留下了灿若群星的文化遗产,南阳府衙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它是了解中国官府机构的实物标本,也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标志。

据南阳府衙副馆长马金阳介绍,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历经元、明、清等历史时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基本保留了明代的建筑格局和清代的建筑风貌。

这片青砖灰瓦的古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一砖一瓦、一件一物、一匾一联,无一不是古人智慧的浓缩和文化底蕴的体现。

如大堂地面上的两块“跪石”,原告石在东,被告石在西,反映出在古代案件中,被告地位低于原告。因为有的案件涉及同案犯,所以被告石还比原告石长了一点。

再如知府平常休息、喝茶,以及会见宾客、上级官员的三堂,屏风的条几上摆放有钟、瓶、镜三个物件,取自文字谐音“中、平、静”,寓意终生平安、公平公正、宁静致远。

相较于含蓄的砖瓦物件,南阳府衙的匾联要直白得多。二堂抱金柱上的对联“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赤子从来盼好官”,传达了南阳历任太守的做官、治世理念。联语中的召父、杜母,指的是南阳西汉和东汉时的两位太守:召信臣和杜诗。他们政绩卓著,勤政爱民,被百姓尊称为“召父”“杜母”,这就是“父母官”一词的由来。

府衙门前的“豫南首郡”坊,则突显了南阳“南船北马,总集百货”“楚豫雄藩,秦吴咽喉”的交通位置。南阳府衙还因维护了“万里茶道”的道路运转畅通与茶叶经营的公平竞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申遗项目遗产点。

行走古香古色的府衙院落,看着色彩斑驳的梁柱彩绘,品读蕴含官德文化的牌匾楹联。每踏一步,都仿佛穿梭在七百多年的尘烟浩瀚中。

朝圣之旅 重温先贤的南阳事迹

南阳古称“宛”,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文化宝地。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等无数历史名人在这里出生或发迹,留下了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南阳记忆。

南阳市卧龙区白河以西、蒲山以北,有一条名为“张衡路”的街道。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张衡,就长眠在这片区域。

据张衡博物馆讲解员刘林介绍,张衡墓原有东汉书法家崔瑗的《河间相张平子碑》和晋代南阳相夏侯湛的《张平子碑》,唐代规模宏大,鼎盛于时,骆宾王、郑谷等人都曾到此凭吊并留有诗文。清末历经战乱,张衡墓渐趋荒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维护。1984年,依托张衡墓园而建的张衡博物馆正式成立,向人们展示这位科学巨匠的生平事迹与伟大成就。

“每到大考前后,许多南阳学子都会前来祭拜科圣张衡,以期成为像他一样的百科式全才。”刘林如是说。如今,馆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亭台回转,碑碣林立,处处散发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气息。

同样位于卧龙区的南阳武侯祠博物馆,也是南阳人的祈福打卡地,尤其是馆中的“鲤鱼跳龙门”照壁,以“鱼跃龙门终如愿,一朝化龙兴风雨”的美好寓意,得到了莘莘学子的“热捧”。

“南阳武侯祠博物馆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魏晋时期,蜀国故将黄权已经率族人开始在这里建庵祭祀诸葛亮,而祭祀的茅庵就成为南阳武侯祠的肇始之基。”南阳武侯祠博物馆工作人员陈静介绍说。

南阳人心中的文化朝圣地,还有位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医圣祠。它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

“仲景墓由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墓顶为莲花座,象征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医风。”站在仲景墓旁,医圣祠副馆长杨蕾讲述着医圣祠的历史。来来往往的游客,则在墓旁祭拜吊唁,并用手触摸羊头,以求祛灾除厄。

盛夏时节,医圣祠内一株有着462年树龄的凌霄花开满枝头,灿若云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花墙环绕,凉亭盖顶,让人不禁对这位南阳先贤生出了无限景仰。

漫步丹江 追忆淅川的峥嵘岁月

春秋时期,楚国始都丹阳在如今的南阳淅川一带。楚人以丹阳为起点,一路南征,开疆拓土,成为南方霸主,开创了灿烂的楚地文化。

然而,自公元前313年起,楚国多次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兵败,数十万将士横死丹阳疆场,曝尸荒野。屈原被流放汉北(今河南西峡和淅川一带)后,登岵山(今淅川县境内)凭吊丹阳古战场,缅怀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写下了名为《九歌·国殇》的传世名作。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楚国丹阳城旧址已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所淹没,但《九歌·国殇》仍回响在丹江湖畔。

端午前后,依托丹江口水库而建的丹江大观苑,推出特色优惠活动,游客只要能够背诵《九歌·国殇》,即可免去景区门票费用,朗读也能享受门票半价优惠。丹江大观苑副总经理张清波表示:“景区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举办屈原相关纪念活动,今年也不例外。除6月份举办背诵《九歌·国殇》免门票外,端午节当天景区还举办了旱地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齐声朗诵《九歌·国殇》等活动,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悼念。”

饮水思源,为了纪念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巨大牺牲的淅川移民,丹江大观苑在景区制高点,修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馆——丹阳楼。进入楼内,就置身于水文化与移民文化的壮丽史诗中,让人切实感受到淅川人民的奉献精神和丹江渠首的无限魅力。

距丹江口水库不远的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还有一座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淅川移民迁安过程以及淅川丹江移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以及文化传承,再现了一部生动的南水北调大移民搬迁史,弘扬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江水不息,岁月峥嵘。这里的山川河流,承载着绵延不绝的城市记忆。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张晓璐/文 唐强/图 采访团队:舒晗 樊无敌 陈君平 张俊 杨雅晴 郑治红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82993 2023-06-26 00:00:00 一 一城奇山秀水 千年楚风汉韵KeywordPh行走河南 探访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