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天地之中·何以为中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
一个人一面旗帜 居中守正声自远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个人一面旗帜 居中守正声自远
黄河文化公园炎黄二帝雕像

“老郑州”田培在小学集体春游时和同学们在大禹像、黄河母亲哺育像前的合影早已泛黄,但30多年来,她每次去黄河边,都会下意识想起那个春天,想起老师讲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时代在变,但可歌可泣的英雄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心中扎根。据考证,“中”字来自甲骨文的“徽旗”,取旗杆上旗带飘舞之形。随着字形不断演化,旗帜不再飘飘,立“中”无风,稳在内核,气势更盛。立天地间,持身以正,一个人,就是一面旗帜。而位居“天地之中”的郑州人有着博大的胸怀,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正是中国人中正、中和精神追求的生动体现。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文 李新华/图

这里的人对“中”文化

有深刻领悟与继承

一座城市之所以受人倾慕,从浅处说,可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湖光山色,是令人闻香而动的各色美食,但从深处讲,必定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色彩,以及历史长河中风姿绰约、魅力独具的杰出人物。

郑州这块热土曾经诞生过许许多多历史名人,从帝王将相到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再到著名商贾、名流,从人文始祖黄帝到春秋首霸郑庄公、先秦思想家列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以及唐宋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科学家李诫、一行等,他们或诞生,或成名立业,或宅居,或安息于郑州的山水之间,其光辉业绩已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民族的骄傲、郑州的骄傲。

回望历史,他们身上,无一不刻着“中”文化的烙印。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既讲究以“中”为核心,又兼顾公平、公允,亦即“和”。

“中”与“和”相统一、密不可分,秉持“中和”思想,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最后达到国家认同、国家稳定,实现大一统。“中和”的重点在于要恰到好处,把握程度,适可而止,同时讲究“和而不同”,达到多元化统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中”的认同和崇拜可谓达到极致:时间以天地之“中”为基本标准,建筑讲究对称,中医养生注重阴阳平衡,音乐美学追求声韵和谐,绘画或写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守中,构图注重疏密、虚实结合,讲究对称与平衡,治国讲究“中庸”,做人讲究“中正”,做事讲究“中和”、宽厚包容……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一个“中”字,表达满意、认同、合适。浓缩的大道就这样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中,日用而不知,却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

这里博采众长开启辉煌的青铜时代

“郑州历史上的辉煌,与其地处中原腹地,形势居‘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既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同时又有丰厚的人文资源优势。”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各种主要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天地之中”的认定、信仰和崇奉,凝聚中华古老文明的精髓,成为东方传统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理论结构的形成是人类经过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其中,‘天地之中’观念是古人宇宙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的阶段性认识。”张得水表示,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为了农业的需要,对农业丰收的祈求转变为对天文的关注;对天文的关注又深刻影响到人文观念,涵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这种观念一旦形成,深深扎根于郑州这方沃土,进而对整个社会历史、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研究提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东方模式、北方模式和中原模式。3种模式的覆盖区域无可避免地在中原交叠。韩建业认为,北方模式从表面上看比较迟缓、落后,但与较严酷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东方模式虽然显得技术先进、发展迅速,却容易使社会养成铺张浪费、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风气,并不见得利于长远的发展。

而中原模式则兼采二者之长:依靠血缘关系,重视集体利益,不疾不徐、稳中求健,终于发展到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成熟的文明社会——晚期夏王朝阶段,而东方模式和北方模式在互相借鉴对方许多优点后,其主体成分为后来的商和先周社会分别继承。

中原沃土强大的包容力、融合性,使得这种吸收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原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冶铜术,就这样在中原大地开启辉煌的青铜时代。

这里有众多的“标杆”“楷模”

自2002年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横空出世以来,在感动中国的光荣榜上,河南人从来都是浓墨重彩般的存在。

这里有李灵、胡佩兰等普通人心向阳光的不屈、坚毅和温暖。这里有默默付出,用40多年源源不断的爱和日复一日的陪伴筑就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从此,高位截瘫、孤身一人、生活不能自理的高新海所住的陇海大院,被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赞为“所有人心里向往的爱的大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戏扬名、以爱传世的王宽和老伴儿王淑荣,卖唱育孤,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组成了爱心家庭“王宽家”,5个流离失所的孤儿从这里开启新的人生。

千年风雨路,家国情怀浓。这里有传承优良家风、两代支教、三代人热心公益事业的赵玉珍家庭,也有将好作风融入好家风,用好家风涵养好作风的家庭“连队”——这是马昕夫妇带动兄弟姐妹团结互助、开拓创新、共同发展、热心公益的特殊集体,更有抗日烈士杨靖宇将军的曾外孙女方秀云,把“好家风”转变成“好学风”,一次次把杨靖宇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红色宣讲中诠释新时代何为英雄。

崇尚英雄不仅是仰望、礼敬,更是融入血脉,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渴望。清晰记得全城亮灯致敬抗疫英雄那天,郑州人民医院医生仝麟龙的儿子仝牧杉望着屏幕上的爸爸说:“我爸爸是英雄,去拯救世界。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保护大家。”

这就是危急时刻,总会有一个个身影挺身而出的原因。

他们有共同的精神标识,即勇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献身于他人、社会。他们以自己绵薄之力承担社会文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甘于为他人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

因为他们知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自己永远是居“中”那个,所以他们甘愿埋头苦干,也能拼命硬干,甚至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子孙后代计。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87952 2023-07-22 00:00:00 六 一个人一面旗帜 居中守正声自远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