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郑能量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7
一句帮忙的话,开启她21年慈善收养路
四川男子晕倒郑州街头 民警救助,帮他登上返乡列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看到工人的孩子没人看管,“都送到俺家吧,我教他们认字”
一句帮忙的话,开启她21年慈善收养路
郑州文明市民张秀珍:先后收养照料30多名孤弃残障儿童
张秀珍和还没离开的孩子在一起 新密市文明办供图

靠种地、放羊收入和退休工资,21年来,新密退休教师张秀珍先后收留省内外30多名孤弃残障等儿童在家里吃住。张秀珍教他们生活自理、供他们上学,用爱心给孩子们一个简陋却温暖的家。张秀珍先后被评为郑州市文明市民、第六届新密市道德模范、新密市文明市民等。近日,记者来到张秀珍的家,探访她曲折而充满爱心的收养之路。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薛璐 通讯员 刘巧丽 黄玉敬 陈贺贺

“都送到俺家吧,我教他们认字” 帮工人看孩子,开启了慈善收养之路

驱车驶入新密市牛店镇宝泉村,走过一段田间小道,一座破旧的两层民宅伫立在大片玉米地旁,这便是张秀珍住了32年的家。

2003年,张秀珍因病从学校退休。一次偶然机会,她得知在附近厂矿打工的工人的孩子无人看管,“都送到俺家吧,我教他们认字”,张秀珍的一句帮忙话,开启了她后半生的慈善收养路。在随后的21年里,张秀珍无条件免费收留省内外30多名孤弃残障等儿童,其中有脑瘫儿童、低智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外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最多时她需要同时照料17个孩子,有的孩子一住就是15年。“我收留的孩子绝大多数家庭不健全,或病或残或无人管,几年见不到爹妈一面。”

“毕竟是一条条命啊。”张秀珍介绍说,好多孩子是一两岁送来的,还有四五个脑瘫儿,需要格外照顾。“我晚上要陪着五六个睡觉,就把床改成了大通铺,身边睡一圈孩子。跟对待自己儿女一样,尽量多给他们一点温暖。”

因为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张秀珍说一会儿话便满头虚汗,不停用手拭汗。“最累的时候,就是犯病的时候,特别难受想多躺会儿,但一群孩子还在等着我起来照顾,即使这么难,也没想过放弃不管了。”

“不识字肯定不行”

家里处处是课堂,随时随地教认字

18岁开始进入教师行业,张秀珍喜欢孩子,更看重孩子教育。

“少涵(化名)2岁来的,阳阳(化名)3岁来的。这俩孩子都有点智力不正常,阳阳是脑瘫儿。但少涵今年17岁了,读完了初中。阳阳13岁了,认识好多字,生活基本能自理。”

在张秀珍家里,处处都可以是课堂。家里西厢房被她简单改装成了一个小教室,摆上桌椅,教孩子们知识;镇卫生院发放的疾病预防控制知识普及读本成了她提问、教授孩子生字的课本,被翻看得卷起了边儿;手机里存的名字和信息,她都会叫来孩子提问这个人名怎么念,甚至在她和孩子们出去放羊时,看到墙上有字,都会停下来带孩子读上几遍。在她的坚持下,几乎所有的孤弃残障儿童都或多或少接受了教育。“智力正常的就送进学校读书,还有的在家里自己教。不识字没文化肯定不行,孩子必须得学习。”张秀珍说。

说话间,张秀珍拿出一个塑料小本,翻看里面整整齐齐写着:21号,鸡蛋、土豆25元;25号,米糕3.5元、生活费92元……“这是我让少涵记的账本,让她锻炼一下写字,还能掌握点生活技能,万一将来出去打工用得着,能养活自己。”

“别人不种的地,我都种” 自己种地养鸡,想让孩子们多吃点蛋、肉

打开张秀珍的手机,她加入了不少慈善群、义工群。“以前我每天都捐钱,不间断,坚持了七八年。也参加义工活动,帮忙照顾孤寡老人。”张秀珍说。然而,21年来,为照顾这些孩子,张秀珍已是负债累累,欠下30万余元债务。“我和老公退休工资加起来才5000元多点,这些孩子都是免费照顾的,吃饭、穿衣、读书甚至看病都是我来负担。”

为贴补家用,2009年,张秀珍在宝泉村村“两委”的帮助下开办了幼儿园。“从开始招生起,都是周边收费最低的,有时候遇到家穷的孩子,张老师还会免费。”宝泉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超峰说,曾有一对姐弟俩上了6年幼儿园,不但一分学费没交,张老师过年时还给学生家送去了煤球和猪肉,“她就是心太软,看不得别人难。”

2020年,幼儿园因疫情关闭后,张秀珍又种了5亩地,养起了羊、鸡等。“别人不种的地,我都种。孩子们能多吃点粮食,补点鸡蛋、肉,也有事情干。”张秀珍说。

“啥厂子有活可以在家干,让孩子们干点” 简单的心愿,还是为了孩子

21年来,一拨拨孩子在张秀珍的照顾下长大成人,离开小院,能够自食其力。已过花甲之年的张秀珍在担忧自己身体的同时,开始替剩下的少涵和阳阳操心起未来。“少涵再大点可以出门打工了,就不操心了;阳阳脑瘫,我能养一天是一天吧,以后我儿子、孙子会替我继续照顾他。”

问起张秀珍有何心愿,她腼腆一笑:“看看啥厂子有能在家干的活,可以让我的孩子们干点。他们有事情做,就不会觉得自己没用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392708 2023-08-17 00:00:00 四 一句帮忙的话,开启她21年慈善收养路KeywordPh郑州文明市民张秀珍:先后收养照料30多名孤弃残障儿童看到工人的孩子没人看管,“都送到俺家吧,我教他们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