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2023黄河文化月 上一版3
A08
让诗词成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诗词成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
以诗为媒,嘉宾齐聚诗圣故里探讨经典传承
嘉宾在杜甫故里参观

“天地之中”话诗情,共论经典永流传。昨日上午,第七届中国诗歌节重头戏之一、以“中华经典诗词与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诗圣杜甫故里巩义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以及中华诗词学会、黄河诗会的嘉宾会聚一堂,以诗为媒、以文通心,感念诗圣情怀,探讨诗词经典,共话文化传承与发展。

昨日下午,与会嘉宾前往杜甫故里、石窟寺、康百万庄园、永昭陵展开创作调研活动。昨晚,“故乡月·家国情”杜甫故里诗歌朗诵会举行,重温杜诗里的山河岁月、家国情怀。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卢文军 李晓霞 谢庆 张晓璐 程子鑫/文 周甬/图

“一部杜诗就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述”

“很高兴看到,巩义在获得‘中华诗城’的荣誉称号后,更高地举起了诗词文化这面旗帜,并用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致辞时表示,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深入探讨“传承与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和“中华经典诗词与文化传承发展”,正当其时,很有必要。

“随着一代代人吟诵传承,中华经典诗词润物无声般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经典诗词中蕴含的意境、美感、哲理与价值观,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启迪,陶冶我们的情操。”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表示。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诗词文化参与了民族基因的塑造、民族思想的启迪、民族心灵的温润,对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南省文联主席邵丽说,杜诗在千年之后,还温暖着我们、激荡着我们,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莫砺锋在通过视频分享“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时,更是称“一部杜诗就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述”。

“一部杜诗作品一般认为是1458首,它在题材内容上面非常广泛、非常丰富,大到山川云雾,小到草木虫鱼,从他心中的喜怒哀乐,身边的悲欢离合,一直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形态情况,它都包容在里面,都写得非常好。就像钱穆曾经说过的——杜甫是唐代的纯儒,他本人虽然没有写过阐释儒学的理论著作,但是他的诗歌用壮丽的语言,用生动的生活图像形象地阐释了儒学,阐释了儒家精神。”莫砺锋分享了个人阅读杜诗受到的感染和熏陶,指出继承传统文化,杜诗肯定是阅读的重要对象,通过阅读可以直接接触到、领会到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诗歌从日常生活中来,又高于日常生活

论坛上,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理论研究与评论部主任林峰阐述了传统诗词的当代功能和现实意义。

“中华诗词每每在重大时刻,迸发出力挽狂澜的气势。”林峰通过分析诗词的引领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抒情功能,指出传统诗词是一部集人生、人文、人性的活典范,它通过诗词的陶冶来达到教育众生,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目的,这种以情感人的潜移默化是其他任何理性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人的身心经过诗词的滋养,会变得格外明亮、清澈、空灵,春花秋草,山河四季,乃至日常点滴都会有一种诗意的盎然生发,让人美不胜收,遍体通透。”林峰认为,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诗词的功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诗词也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而让传统诗词的功能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融入时尚风情、融入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这是中华诗国应有的担当和自豪。

“古往今来,诗词始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现在的诗词热不是什么外力的推动,传统诗词的火种其实从来就没有熄灭过。”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说,在他看来,诗歌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并不神秘,相反,它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以“诗兴当得山河助”为主题,畅谈“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在李少君看来,诗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以杜甫为例,说明了这一观点。“思想家陈寅恪说杜甫的诗歌是‘诗史互证’,也就是说杜甫的诗歌可以当成历史来看。这个历史,一方面是大的、家国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杜甫的个人生活史。杜甫的很多诗歌都是写他的日常生活,比如说他和邻居是怎么聊天的,跟朋友是如何互相寄赠诗歌的,他是怎样怀念李白的等。”

他同时表示:“诗歌从日常生活中来,但又高于日常生活。它把我们的生活进行诗意的超越,将其变成永恒历史的一部分。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安慰,也能让我们超越当下、超越时间,融入永恒之中。”

融媒体时代 古典诗词破圈跨界传播

融媒体时代,诗词文化已经成为一幅数字画卷,以崭新的样貌徐徐展开,该如何面对这一变化?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在论坛上以“融媒体时代的诗词文化传播”为主题作报告。

“融媒体时代,我们非常关注网络支持下古典诗词的破圈跨界传播,时常讨论短视频等网络视听产品对古典诗词的精彩演绎和多元呈现。但是,我们却相对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古典诗词与网络视听的相互成就和双向奔赴。”袁新文认为,灿若星河的古典诗词,不仅为短视频等网络视听产品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浩瀚内容,而且为网络视听产品的创作生产,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那么短视频创作生产怎样打造精品?袁新文说,要抓住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鲜明特点,经典因为有了“思想硬核”,即便只有寥寥二十几个字,也能表达深邃内涵,具有穿透时空的文化价值,这也正是融媒体时代网络视听作品应当传承借鉴的宝贵艺术经验:一是有丰厚而深邃的思想内涵;二是有普遍而真挚的情感情怀;三是有笃定而执着的创作态度。

论坛上,众多嘉宾分享对中国经典诗词的精彩解读和深刻见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思炜,详细分析了杜诗语言运用的创新;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耿占春详细讲解了现代诗的历史与修辞;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原主任叶延滨发表了“新时代中华传统经典诗词与中国现代新诗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主题演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00210 2023-09-25 00:00:00 一 让诗词成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KeywordPh以诗为媒,嘉宾齐聚诗圣故里探讨经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