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5
地灵人杰顺阳川
生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地灵人杰顺阳川
□黄玉钧

从淅川中部的板桥川到最东南部的顺阳川,丹江要流经一个叫“小三峡”的地方。这里两山夹峙,悬崖壁立,林木葱郁,怪石峥嵘。近四十里长的峡谷,十步不重景,百步两重天,虽无长江三峡之雄伟险峻,却有它自己玲珑幽深的秀美。清咸丰九年秋,时任淅川厅同知的诗人徐光弟在游览了“小三峡”以后,对这里的自然风光赞赏有加,吟出“河身如带势环弯,一线中流两岸山”的美妙诗句。

出了“小三峡”,突然间天宽地阔,被淅川人津津乐道的“四十五里顺阳川”展现在眼前。

顺阳川北、西、南三面环山,东边是连绵的浅山丘岭,川内地势平坦,无一起伏,阡陌纵横,人烟稠密。丹江从她南边一个叫党子口的隘口冲出,告别淅川,进入湖北,又前行三十多里汇入汉江,结束了她放荡不羁、高歌猛进、豪情满满的全部行程。

顺阳一马平川,地势较低。遇到丹江和汉江同时暴发大洪水的时候,受汉江洪水的顶托,丹江水位急剧升高,顺阳川中的大部分耕地就被洪水淹没。待洪水退去,被淹的土地上就留下厚厚的一层淤泥。因此,这里的耕地十分肥沃。有人说,在顺阳的田地里行走,下脚不敢用力,稍不留心就会踩出油来。

顺阳川的农村有两大怪事,一是每年春节前后,家家都会把牛、羊、驴、马赶到自家麦地里啃吃麦苗,用这种办法抑止麦苗过旺的长势,防止小麦在成熟前倒伏,造成大的减产;二是顺阳川中人家基本没有厕所这一在其他地方农村必有的设施,缘由很简单——在这里种地是不需要肥料的。每家在房屋后边用几梱玉米秸、高粱秆拢一拢,靠一靠,遮挡一下人眼,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那句“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的农谚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在淅川县城读高中时,每当听到顺阳的同学们说起这些,我心里就感触多多。在淅川的其他地方,农民可是把粪肥看得很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肥料就是粮食,多了就能吃饱饭,没有就要饿肚皮。受父母言传身教,读小学时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一坨猪屎、狗屎,我都会揪一把青草或树叶把它包起来,双手捧着带回去,丢进自家的粪池里。

顺阳川的耕地面积只占淅川全县耕地面积的八分之一不到,而粮食产量却占全县的一半,所以就有了“桥半县”的美称。这里的“桥”是指顺阳川的首府李官桥。

李官桥自古以来就是闻名河南、湖北、陕西的重镇。西汉时在这里设置顺阳县,晋时改为顺阳郡,明、清时期常有重兵驻守。镇内有五大街、四小街,商业店铺数百家,仅粮行、山货行就有二十多家,中西药店十五家,其他什么酒坊、油坊、醋坊、酱坊,什么饭店、茶馆、酒肆、客栈,什么戏楼、青楼、说唱、杂耍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1930年前后,李官桥已有电话设施,兼营电报业务。就是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仅烟厂就有七家,卷烟远销西安、武汉乃至上海等地。

站在李官桥西寨门外向西遥望,茫茫苍苍的一道峻岭从天际逶迤来到丹江岸边。尽管这只是秦巴山的一支余脉,可那山势的巍峨雄奇依然使人望而兴叹。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独具慧眼的高僧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修建了长寿寺,后更名“香严寺”。据说,唐宣宗李忱曾因避祸在这里做过沙弥,因此晚唐多位皇帝颁敕予以保护,后来虽几度兴衰,但就其寺院多位住持在佛教界的地位以及寺院规模之壮阔在豫西南都据领袖位置,曾一度被称为“中州诸山之冠”。寺院内高大的大雄宝殿、与寺院同寿的一雌一雄两株银杏树以及经历数百年现仍栩栩如生的数百平方米壁画,都让人驻足,不忍移步。香严寺分上下两院,上寺在山中,下寺在丹江河畔,两院相距二十五里。20世纪60年代初,我和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完成支援李官桥麦收任务返校途中路过下寺,乌泱泱一大片佛殿僧舍十分壮观,特别是那一百多座佛塔令我们震撼,其中多数为六七层级的砖塔,也有十多级的琉璃塔或汉白玉塔。最让我们震惊的是两座相邻的九级琉璃塔竟然很严重地向北倾斜,好像随时都会倒下去。老师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塔基沉降不均所导致,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就是这样形成的。六十多年了,下寺塔林的美一直存留在我的心中,以至于每每看到别地的塔林,我都会在心中把下寺塔林拿来作比较,结论都一样,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下寺塔林都是最美的。

在顺阳川的最上部, 也就是出了“小三峡”首先看到的那个地方有一处较大的集镇叫埠口,集镇旁有一大片墓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范氏九冢。据《淅川厅志》记载及20世纪50年代末考古证实,这个墓区九座大墓及一百多座小墓埋葬的正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不朽名著《后汉书》的著者范晔及其上下许多辈人。埠口范氏自西晋经东晋至南北朝的宋、齐、梁,上下二百多年间人才辈出。范晔的高祖父范晷、曾祖父范汪、祖父范宁、父亲范泰不仅在当时的政界颇有声望,而且都有著述影响后世。深厚的家学渊源为范晔日后能够成为诸多领域内的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这部史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锤词炼句之精当,谋篇行文之纵横驰骋更是为后世学者所称道。《后汉书》在编纂方法上比《史记》《汉书》又有许多创新,这种创新使该书更符合东汉一代实际情况。《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表彰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所增写的列女传是第一个在正史中为妇女列传,后代史书往往把列女改为烈女,其思想就比范晔低下多了。范晔的侄孙范缜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他所著的《神灭论》完成了范晔的无神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

顺阳川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还远不止体现以上方面,l978年楚国贵族墓葬群的发现和发掘展现的重大成果轰动了中国整个考古界。那一年汉江流域和丹江流域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干旱,丹江口水库水位严重下降,几座被黄土覆盖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古墓及随葬品被库水冲刷暴露在地表。国家和河南省的考古专家们在对其做抢救性发掘时,这些经多见广的专家像是突然间闯进了考古天堂,兴奋得目瞪口呆。这是一个春秋中晚期楚国贵族墓群,位于临近丹江老河道的仓房乡下寺沟村,占地十万平方米,共发掘墓葬二十五座,其中贵族墓九座,车马坑五座,出土随葬品六千零九十八件,其中属国家一级文物四件,当中的龙耳方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云纹铜禁作为镇院之宝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值得一说的是,根据2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专家们判断墓主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也就是那位野心膨胀到要“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孙子。这些实物和随后在楚贵族墓群不远处又发掘的和尚岭、徐家岭楚墓群一起,为研究楚都丹阳、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楚国与周边诸国的关系、楚国的礼乐制度以及古文字等都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徐家岭楚墓群1992年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有句成语叫“如数家珍”,说的是对自己家中所藏珍宝历历数来十分清楚。我这个人比较暮糊(河南南阳地区方言,意为平日遇事不经心,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作为淅川的儿女,我实在数不清楚我家的珍宝究竟有多少。但是有一点我心里是毫不含糊的,就是我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富有得很,特别是古文化。除了上面说的,像滔河的龙山岗古遗存、盛湾的下王岗古遗存、老城的双河镇古遗址和上集的沟湾古遗址,在中国的考古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认知和感受在我每次经过丹江口水库的时候,尤其是见到顺阳川中那烟波浩渺的水面时格外强烈。它让我为做一个淅川人而骄傲和自豪,让我更清楚我的这点聪明才智是从哪里来的,就在这一库清水的下面,就在淅川那三道肥美、富含诗意、闪烁着灿烂文明光辉的山川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07614 2023-11-10 00:00:00 五 地灵人杰顺阳川KeywordPh□黄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