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寻访之旅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09
千年洹河古今融 红旗渠畔文旅兴
“红色引擎”激活力 金融普惠映初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年洹河古今融 红旗渠畔文旅兴
红旗渠纪念馆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村民正在为游客准备农家饭的柴火
扫码看寻访视频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寻访之旅

第三站 安阳

入冬之后,气温骤降,而在洹河月亮岛的夜晚,却是光影交织、人声鼎沸。人群的欢呼声将寒冷一点点驱散,伴随着铿锵的战鼓声,一场穿越3000年的盛宴在此上演。

11月12日,郑州报业集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寻访之旅”抵达第三站古都安阳,寻觅文旅高质量发展之钥,探访安阳文化魅力之源。

这里有“殷墟遗址千年古”“一片甲骨惊天下”,有“国之重器司母戊”“千年往事曹操陵”,有“红色圣地红旗渠”“光电盛宴洹河游”……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石闯 岳炎霖 程子鑫/文 唐强/图

甲骨文成爆款IP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抬眼望去,万里无云、碧空如洗。

在同一片天空之下,3300多年前是怎样的景象?踏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大门,一块刻有“甲骨文发现地”的石头赫然挺立,其后数十米便可见殷墟博物苑的大门。“大家看到的整扇大门是由甲骨文中的3扇呈‘门’字形状的小门组成的……”讲解员郭凯说。

穿过殷墟博物苑大门,一尊方鼎矗立在众人面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这是司母戊鼎放大一倍的复制件,真品现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这么重的鼎不仅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郭凯向众人介绍。

拥有3300多年历史的殷墟,如今正向爆款IP方向发展。殷墟景区副总经理张鑫表示:“我们拟通过运用5G全息投影、环幕投影、‘AR、VR、MR’动作捕捉交互系统、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进行数字化升级,并围绕甲骨文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今年,我们围绕甲骨文IP,联合多个文创产品设计团队推出的‘福’字春联套装、文创雪糕、笔记本、保温杯、冰箱贴等产品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殷商文化研学实践大热

不只是殷墟景区,其周边地区也掀起了认识甲骨文、发展特色文旅的风潮。“铸梦圆梦,祥吉云虹。”距离殷墟两公里之外的殷都区武官村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一群小学生正在齐诵《大美甲骨颂华章》,这正是殷商文化主题研学实践的一环。

1939年,武官村村民吴培文和家人挖出了一尊巨大的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培文几经波折,才使这件国宝免于落入侵略者之手。

如今,司母戊鼎的埋藏保护地——吴家大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培文之孙吴苏桉则传承祖父保护司母戊鼎的精神,探索起殷商文化研学之旅。他认为,用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爱国心,重拾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看来,殷墟、青铜器、甲骨文、周易文化,是安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也是最好的研学实践基地。

令他惊喜的是,殷商文化研学实践推出几年来,颇受欢迎。从小学生到高中生,目前该研学实践基地已接待数万人。吴苏桉表示:“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甲骨文汉字,参观青铜器制作过程,参与甲骨文青铜器和饕餮纹饰的雕刻,还可以拿起考古工具,沉浸式体验文物发掘。希望这种形式能让更多人探秘殷商文化起源,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含着棒棒糖逛博物馆

“哇,太酷了!”在安阳市殷都区西高穴村一处广场上,不少游客站在一尊高大的雕像下啧啧赞叹、合影打卡。雕像上的他骑在扬起前蹄的马背上,目光凌厉,手执马鞭、眺向远方……雕像下方的“魏武挥鞭”4个草书大字印证了他的身份: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

今年4月29日,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我们面前的这块石头叫做慰项枕,是曹操生前常用来缓解头痛的石枕,有些游客过来‘看望’曹操,还特意带上了布洛芬。”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内,讲解员妙趣横生的讲解让人忍俊不禁。

在参观过程中,还有不少游客一边品尝着棒棒糖,一边若有所思地点头认可,让人不禁思考:难道棒棒糖和曹操有什么特殊联系吗?

原来,这是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推出的黑科技“骨传导棒棒糖”,一端是美味的可食用棒棒糖,另一端则是骨传导语音棒,游客可一边吃着糖,一边听着讲解。为符合当代人对健康的要求,博物馆还贴心地选用“0蔗糖,不龋齿”的原料。

“如果在博物馆内见到‘曹操’‘刘备’活了过来,也请不要惊慌,这是我们打造的剧本杀互动项目,游客可以在与真人NPC的互动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路耀棋介绍,博物馆还针对青少年设置了寻宝游戏,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可能会有传统民间杂技、汉代歌舞表演、曹操大讲堂等公益活动。“目前刚开馆几个月,但我们设置的讲解和游览形式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让我们有信心探索更多新路子,让每个人在游乐中认识到真实的曹操,了解到这段千年往事。”

“洹河夜游”实景秀圈粉百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首激昂的《满江红》在安阳市月亮岛上回荡。洹河河岸几十盏射灯散发着红色灯光,富有动感的转动,将岳飞的豪壮襟怀衬托得淋漓尽致。

这是安阳的“洹河夜游”项目,位于殷墟遗址保护区内,景区坐落于殷都区殷都桥西侧月亮岛。依托殷墟为背景,以殷商文化为主线策划的大型实景行进式夜游演出,是集演艺、灯光秀和旅游的综合性文化于一体的活动。

“一眼三千年,洹水画中游。”记者一行跟随讲解员走上游船,泛舟洹河之上,穿梭殷墟、博物馆、月亮岛之间。华灯煌煌、水舞银蛇,喷泉如婀娜舞者翩翩起舞,甲骨文字、饕餮图腾浮现于河面上,让人目不暇接。

以水为媒,以光影为语言,水光交融下充分展示了安阳当地文化特色,时值冬季,看台上仍坐满了观众,体验这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

“整部剧都是为了宣传安阳传统文化,为安阳文旅尽一份力。”演员团队的负责人、暮年岳飞饰演者李瑞博告诉记者。舞台除了慷慨激昂的《宋金风云》,还有《上古图腾》《殷商甲骨》《秦汉水魂》。铿锵有力的鼓声和厚重的殷商文化在舞台上完美融合,少女们身着轻盈水袖长衫,踏着盘鼓,长袖飞舞,尽显秦汉乐鼓风采。

这是一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洹河夜游”自推出以来,每晚都灯光璀璨、座无虚席,国庆期间客流量更是突破百万人次。“洹河夜游”在夜经济和演艺市场方面下足了功夫,演艺节目依托安阳历史和汉字文化,实景结合光影艺术,打造出美轮美奂、震撼人心的演出效果。星光集市不仅体现了安阳的物质文化,更蕴含了安阳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拉动消费效果显著。

红旗渠精神永传承

“吴祖太、任羊成、常根虎、郭秋英、王师存……”11月13日,在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内,工作人员指着一面墙进行解说。上面刻满了81个名字,这是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牺牲者的名单,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青年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红旗渠精神化作参观者们的一声声呼喊,在这山间无数次回荡。

“走一次红旗渠、推一把独轮车、抡一次开山锤、抬一次太行石、吃一次民工餐……”青年洞打造了“十个一”特色研学实践教育课程,鼓励游客沉浸式体验红旗渠开凿之艰辛。红旗渠青年洞管理处主任刘志华介绍,2019年全年青年洞接待100万人次,而2023年仅上半年就达到了这个数据,“大家不仅为了‘游览’,更是给精神‘补钙’”。

依渠振兴乡村

“哐哐,哐哐”,一声声有节奏的劈柴声从古色古香的农村小院里传了出来,村民李卫青的丈夫正在为游客准备农家饭的柴火。

这里是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位于太行山脉脚下,是红旗渠唯一穿村而过的村庄。站在村民的小院内便能听见群鸟鸣叫,向西远眺,绿白相间的重叠山脉起伏靠拢过来。凭借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和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品牌,庙荒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村民也抓住机会办起了民宿。

“游客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今年挣了四五万元,现在也不去外地打工了。”54岁的李卫青说。

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庙荒村经历了从“荒”到“美”、从“穷”到“富”的“蝶变”,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庙荒村支书郁林英说:“从一个贫困村到现在努力创办‘五星’支部先进村,一点一滴,我们挺自豪的,在逐年的发展中,村上的老百姓都受益了,希望未来能继续依托红旗渠精神,扎实稳步实现乡村振兴。”

千年殷墟,魏武高陵,红旗渠畔,文旅振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09430 2023-11-21 00:00:00 二 千年洹河古今融 红旗渠畔文旅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