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4版:2023黄河文化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T04~05
智慧激荡黄河畔 文明交流弦歌鸣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智慧激荡黄河畔 文明交流弦歌鸣
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主论坛
《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发布现场
“天地之中”(嵩山)——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分论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普利策奖”“艾美奖”得主玛丽·伊芙琳·塔克(Mary Evelyn Tucker)

大河奔腾天地间,文明绵延古今传。金秋九月,地处黄河之滨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迎来了一场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

9月16日至18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在郑州举办,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主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世界大河文明与人类未来,达成一致共识——一份沉甸甸的“果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应运而生。

记者 苏瑜 秦华

选择郑州 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意义重大

首次就世界大河流域文明起源发展等进行研讨交流的国际论坛缘何落地河南郑州?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郑州举办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成果。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致辞时说,黄河文化蕴含着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刚健风骨,蕴含着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创新精神,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蕴含着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蕴含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气象,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河南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郑州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区域,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八千多年农业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年建都史、三千六百年建城史的主要实证地之一。在郑州举办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意义重大。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说:“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必将成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放、平等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平台。”

交流互鉴 四个分论坛硕果累累

鸿儒济济,会聚一堂;文明赓续,弦歌铮鸣。为更好更全面地呈现论坛主题,主办方同步设置四个分论坛,主论坛与分论坛之间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文明探源、文明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来自埃及、以色列、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考古学家与国内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专家们认为,河流是文明的摇篮,大河孕育了农业,农业是文明的基础。

“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韧性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辐射影响,以及如何挖掘利用黄河文化旅游的时代价值等。专家们认为,“和而不同”价值观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天地之中(嵩山)——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分论坛(嵩山论坛2023年会)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展望天下文明”为主题开展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专家们认为,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开展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向世界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了解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断的内在动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吸引了近150名来自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和国内高校院所等相关领域学者参加。论坛上,由河南省社科院主编、九省(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发布。该报告是研究黄河流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科研成果。

智慧碰撞 海内外嘉宾寻找共同关切

曾多次到郑州参加“嵩山论坛”的国际哲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表示,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世界大河流域的环境各不相同、文明的面貌各具特色,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各个文明尽管起源时间有早晚、延续时间有长短之分,但并无高下优劣之别。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院高级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克里斯多夫·埃凡斯教授从事的主要是较小河流沿岸早期人类聚落遗址的研究,他表示河流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大河文明之间存在许多共性。

“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的体现,也是文明汲取丰富营养而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教授认为,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其实都是通过创新建立起来的,而包容可以说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

“良好的国际关系离不开各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对各自文明特点、贡献等的阐发是相互理解的基础。全球化时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大势所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院院长景海峰表示,对话而非对抗,共同发展而非一意孤行,应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携手合作 《郑州宣言》向世界发声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宣读《郑州宣言》:“大河孕育了世界主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具象化,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携手合作的纽带。大河流域承载着古文明的基因。文明的足迹沿着大河的脉络走来,一部分成为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永恒遗产,一部分在交流互鉴中变得更为璀璨。”

《郑州宣言》倡议: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大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加强对包括大河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研究;加强对文明的传承和弘扬;保护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文明和生态和谐共生;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促进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郑州宣言》庄严宣告:在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虽在郑州,但关照的是世界。《郑州宣言》注重国际视野,其内容之广、其意义之远,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贯的开放胸怀,尊重的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扩大的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王巍深有感触地说。

“《郑州宣言》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明的认知、思考文明与现代的关系,从古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侯卫东说。

黄河潮起,涌动全国,涌动世界。由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出发,向世界发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明互鉴之光必将照亮发展新路。

记者 马健 李焱 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11225 2023-11-30 00:00:00 四 智慧激荡黄河畔 文明交流弦歌鸣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