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2版:2023黄河文化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华经典诗词论坛
诵一首中国诗词 赴一场浪漫之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诵一首中国诗词 赴一场浪漫之约
杜甫故里诗歌朗诵会带领观众沉浸式地感受那些激荡人心的家国故事
周文彰
袁新文
盛若蔚
李少君
钟振振
谢思炜

9月24日,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诗圣故里、河洛巩义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会和诗意之旅。

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以“中华经典诗词与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文化名家以及部分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等百余位嘉宾会聚一堂,以诗为媒、以文通心,感念诗圣情怀,探讨诗词经典,共话文化传承与发展。记者 苏瑜

郑州自古就是诗歌创作交流的“十字要冲”

中原是诗歌的故乡,郑州自古以来就是诗歌文化创作交流的“十字要冲”。《诗经·郑风》以21篇居国风之首,开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之先河。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一大批诗坛名家都在郑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为诗歌文化的千年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和新兴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郑州既继承了《诗经·郑风》的古典浪漫,又充满着昂扬奋进的时代诗情。

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白居易文化园、郑风苑景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北龙湖湿地公园、二七塔、黄河文化公园和汲古瞻园——火热出炉的郑州十大诗歌打卡地映射出中原广大诗歌爱好者的诗歌热情,也以另一种方式将郑州丰厚的人文精神和诗意情怀具象化,融入百姓的生活日常。

让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华诗词文化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很高兴看到,巩义在获得‘中华诗城’的荣誉称号后,更高地举起了诗词文化这面旗帜,并用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表示,中华诗词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新诗兴起之后,古典诗词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更加兴旺发达。

“随着一代代人吟诵传承,中华经典诗词润物无声般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经典诗词中蕴含的意境、美感、哲理与价值观,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启迪,陶冶我们的情操。”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表示,新时代为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要在传承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方面付出更多实践,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华诗词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诗词会成为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

本次活动受到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人民政协网、中国农网、农民日报客户端、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了转载报道。微博话题#赴一场中国诗歌的浪漫#阅读量3831.4万人次,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当日即登上全国热搜榜第15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诗词的精彩。论坛上,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理论研究与评论部主任林峰阐述了传统诗词的当代功能和现实意义。

“人的身心经过诗词的滋养,会变得格外明亮、清澈、空灵,春秋花草,山河四季,乃至日常点滴都会有一种诗意的盎然生发,让人美不胜收,遍体通透。”林峰认为,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诗词的功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诗词也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底座。

“古往今来,诗词始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现在的诗词热,不是什么外力的推动,不是有人去煽风点火,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燃。传统诗词的火种其实从来就没有熄灭过。”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说,诗词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并不神秘,相反,它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在《诗刊》社主编李少君看来,诗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品读杜诗家国情怀

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的杜甫故里,是杜甫出生和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当日下午,讲坛嘉宾探访杜甫故里,观赏大型实景剧《归乡》,现代声光电技术结合演员演出极有代入感,让人更好地体悟“诗圣”的家国情怀。

当晚举办的“故乡月·家国情”杜甫故里诗歌朗诵会上,《蒹葭》《石壕吏》《丽人行》……一首首饱含家国情思的中华经典诗词,带领观众沉浸式地感受那些激荡人心的家国故事。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莫砺锋表示:“一部杜诗现成作品一般认为是1458首,大到山川云雾,小到草木虫鱼,从他心中的喜怒哀乐,身边的悲欢离合,一直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形态情况,它都包容在里面。就像钱穆曾经说过的,杜甫是唐代的纯儒。他本人虽然没有写过阐释儒学的理论著作,但是他的诗歌用壮丽的语言、生动的生活图像形象地阐释了儒家精神。”

“杜诗在千年之后,还温暖着我们、激荡着我们,这就是诗歌的力量。”河南省文联主席邵丽表示,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诗词文化参与了民族基因的塑造、民族思想的启迪、民族心灵的温润,对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讨古典诗词的破圈与跨界传播

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中华经典诗词不仅更好地融入了生活,而且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华。论坛上,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分享了他对“融媒体时代古典诗词的传播与启示”的思考,探讨古典诗词的破圈与跨界传播。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思炜详细分析了杜诗语言运用的创新;河南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研究员耿占春详细讲解了现代诗的历史与修辞;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原主任、诗人叶延滨以“新时代中华传统经典诗词与中国现代新诗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为主题,表明新诗与传统诗词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以期将传统诗歌经典这份文化宝藏的诗词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论坛期间,“黄河诗会”熠熠生辉,河南诗歌学会组织著名诗人围绕“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主题,创作诗歌98首,激情讴歌新时代郑州巨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等。

传承,是我们最起码的责任,珍爱并保护好中华诗词传统文化这棵老树,让“老树春深更著花”;发展,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栽种当代诗词的新树并使之成林,以期“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

记者 周甬 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11237 2023-11-30 00:00:00 四 诵一首中国诗词 赴一场浪漫之约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