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听听专家怎么说
“焦虑型”家长 你中了几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报班综合征”“鸡娃群”……
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听听专家怎么说

元旦过后,寒假还没来临,不少家长已在规划着假期给孩子报班的事情。报哪些班?报几个班?报大班、小班,还是一对一班?报线上班还是线下班?“报班综合征”背后,是家长们在子女教育上的焦虑。

家有上学娃,家长没有一点焦虑情绪是不可能的。如何缓解这种焦虑,听听相关专家的分析和建议,或许有所裨益。

身处“鸡娃群”,有多少家长能保持清醒?

河南省知名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高级教师侯瑞平认为,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迫切,甚至部分家长希望下一代能够按照自己为其定制的“成功计划”发展。这种“包办制教育”成为家长“教育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同时,家长群体助推“教育焦虑”传播。每名家长或多或少都会身处“鸡娃群”,“鸡娃群”里不仅有“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别人家的家长”。当家长看到“奥牛”“英牛”孩子的背后是一个个“模范家长”时,心中难免就会产生力所不能及的“教育焦虑”。

“当周围充斥着这种攀比的环境时,我们有多少父母能保持清醒?”侯瑞平分析说,“焦虑的家长们经常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报了什么兴趣班、认识多少个字、别人家的孩子又进步了多少……有了依据后,这些家长再根据‘别家孩子’的情况来要求自家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自以为是的控制。”

侯瑞平说:“‘双减’政策之下,依然有人不惜花费重金,想方设法寻找途径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甚至是聘请家庭教师,可是这些家长在剥夺了孩子本该放松的课后时光后,孩子考试成绩却仍然不理想。”

“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家长干预太多,很可能会招来孩子的反感情绪,导致亲子关系恶劣,可能最终也起不到理想中的效果。”侯瑞平说。

孩子学业负担降了,父母焦虑症状升了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曾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业负担确实降低了,但父母的焦虑症状明显上升,增幅约12.8%。

为什么?首先是教育资源不平衡。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改变这一局面,但实现还需要时间。如今‘鸡娃’风盛行,许多父母想尽办法、倾尽所有帮助孩子找资源,不让孩子‘输’给别人。‘双减’后,‘鸡娃’少了补课的渠道,孩子一下子变轻松了,可压在父母肩上的担子却变得更重。”河南大学教授王伟红说。

怕啥?其次是孩子选择错误发展方向。

“父母喜欢给孩子限定未来的同时,也会担心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万一以后这个行业不火了怎么办?所以家长们会很担心孩子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才可以拥有更好的将来。”王伟红指出,“怕孩子成绩不理想,未来没有更好的出路。”

“有的家长害怕自己的实力配不上孩子的生活。所有的父母都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想委屈孩子,于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压得家长们喘不过气。”河南教育科学研究院王运召说,“家长省吃俭用,一切为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实是,社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自我要求的压力等,都让家长们在生活中力不从心,压力巨大,最终形成焦虑一切的‘我害怕’。”

破除家长焦虑,离不开教育评价改革和校外培训监管

面对这种普遍的焦虑,家长需要有一种定力,不能“听风就是雨”,不能不假思索地随波逐流。但这种定力从何而来?

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家长重视知识技能的提升,却忽略了情感价值的培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应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培训机构。侯瑞平指出:“即使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品德不好,或者人格不健全,这样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家庭成员需要共担教育责任。我国社会向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孩子的母亲往往肩负“工作+育儿”的双重压力,分工不均与协调失灵往往会导致某一方的“教育焦虑”。王伟红分析说:“家庭成员内部要协调好孩子的教育分工,相互配合、互相扶持,这不仅能缓解一方的教育焦虑,还能让孩子在一个更和谐、更平衡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评价改革破解“教育焦虑”。“唯分数论”“唯成绩论”是“教育焦虑”的传导根源。王运召分析说,这不仅包括完善课堂学习评价体系,也聚焦于搭建多样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基于学生要求,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改革实施多元的教育评价,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让学生在新的评价系统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让家长看到孩子“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进步,从而走出“教育焦虑”的迷宫。

社会监管根除“教育焦虑”。虽然“双减”政策出台后,校外培训秩序得到了规范,但多方仍需警惕部分“贩卖焦虑”的培训机构与社交媒介死灰复燃。长期关注教育的媒体人于刚建议,监管机构应将明显具有“贩卖焦虑”嫌疑的校外培训宣传词句列入日常合规词质检内容。禁止校外培训机构用“蜕变”“速度”“天才”等隐含贩卖“教育焦虑”的词汇进行牟利宣传,吸引家长购买更多的课程。要坚决禁止校外培训机构打擦边球,如有些培训机构进行变相的超前教学,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实际上是“揠苗助长”,将孩子现有年龄阶段接受不了的思维模式强加给他,孩子学不会,又再度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这也是社会监管部门需要着力督促整改的方向。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樊无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16867 2024-01-02 00:00:00 三 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听听专家怎么说KeywordPh“报班综合征”“鸡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