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5
一个剥蒜机组一小时可剥1.5吨
“花钱消灾”老赵信了 被骗1668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业余发明家”王学堂26年来获十几项专利
一个剥蒜机组一小时可剥1.5吨
王学堂手捧专利证书
王学堂的机器是自己设计、焊接安装的

高手在民间,此言非虚。日前,在中牟县宝峰街与毕虎村路交叉口东南角一个幽静的小院儿,我们见到了“业余发明家”王学堂的实验基地。这里有一台大蒜联合收获机,一条干剥蒜生产线,一台大蒜弹性切根机,还有琳琅满目的工具。

王学堂手捧着这么多年申请的十几项专利,饶有兴致地讲述每个专利背后的来龙去脉。

当过教师,干过记者

“你看,这是我自己设计、焊接安装的分瓣机和剥蒜机,大蒜通过输送带先进入分瓣机,再进入剥蒜机,最后通过震动筛选机把大小蒜瓣分级,出来之后就是成品了。”王学堂边忙活边解释,“这是一条生产线,一个机组6台剥蒜机同时作业,一小时可剥1.5吨的蒜。”

58岁的王学堂搞发明已有26个年头,发明专利十几项。他1988年毕业于安阳师范专科学校,是美术专业的。毕业后在中牟县初中任教,还曾在官渡晚报社担任编辑、记者。从教师到记者,再到“业余发明家”,这种人生角色的大转变,让人不得不想感慨“背后的故事”。

技术不突破,梦想就不会止步

王学堂最初涉足发明创造,深受好友尚志广的影响。中牟县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产区,种植大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蒜收获季节,需要及时抢收,如果收获不及时,将影响大蒜的品质和收成。现在收一亩大蒜工费在1000元以上,直接影响综合成本。王学堂和尚志广1997年相识,他们志同道合,都看到了大蒜联合收获机的广阔前景,决定一起研发。

凭着一腔热情,王学堂把当时的积蓄十几万元全部投入研发中。他们一起到田间地头,测量不同蒜种大小形状的细微差异,以及大蒜株距行距种植习惯,观察大蒜从种植萌芽到收割全过程的状态变化规律。然后构思框架、绘制图样,修改图纸。

大蒜联合收获机涉及挖蒜、拔蒜、提升、输送、整理、切根、切秆、抛秧等一系列动作系统,结构十分复杂。这本应该是一个专业团队分工合作来完成的工作,但为了节约资金,所有工作均由他们两人来承担。

努力了两年,钱花光了,满心期待的成功成了泡影。王学堂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此后王学堂一直关注国内外大蒜联合收获机的发展动向,经常参加全国性的农机博览会,拜访农机领域的相关专家。只要切除根须的技术没有突破,他的梦想就不会止步。直到2018年7月,他成功研发出一套剥蒜生产流水线并投入使用。

“要在这一条路上走得更远”

王学堂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2项。从可任意切割的霓虹灯板到具有内外循环除汗功能的鞋子,从可重复使用的交通防撞栏到单向多腔除雾防护面罩……

“我感触最深的是做事要静心、要专注,要在这一条路上走得更远。晚上,我会把室内的灯和门窗全部关闭,然后静坐。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入静入定,一坐几个小时,让精神无羁无绊随着时间流动,想找的答案就像在经由的路边等着我。走得越远答案越多,需要我做的就是选择最优最佳最合适的一个。”王学堂深知,从专利技术到市场,还有艰难而漫长的路要走。“醉心于新技术研发的人很容易被亲人误解,受旁人热讽。但是国家需要稳定而理性地推动创新体系发展,我们要让思想和精神的能量不断富集,让发展形成一种‘势’,把可能成为必然……”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卢文军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17145 2024-01-04 00:00:00 五 一个剥蒜机组一小时可剥1.5吨KeywordPh“业余发明家”王学堂26年来获十几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