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6版:二七·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E06
打造人才高地 解锁发展“密码”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赋能数实融合发展
欣赏艺术表演 参观文化展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造人才高地 解锁发展“密码”
二七区用“引育留用”四块基石为人才搭建“金桥”
会议现场

2023年,二七区用“引育留用”四块基石为人才搭建“金桥”,激活创新、创业、创造的“人才引擎”。从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到搭建二七区首个“引才工作站”;从创建“青年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到打造“百年德化·郑青春”青年人才主题街区……二七区人才队伍一池活水,竞相涌流。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二七区举办22场招聘会,新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1.89万余人,“全职+柔性”引入16名博士;新签约科技型、高新技术项目40余个;举办系列活动40余场,吸引各类青年人才1000万人次。

一项重点: 提速“招才引智”质效

二七区不断拓宽人才引育“新模式”,对高端人才突出“补高”,对重点群体突出“兜底”,对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倾斜,招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

一方面,通过精准开展“双访双问”活动,挖掘发布各类用人需求3.8万个;利用“人才服务小分队”,协同“二七先锋”征集令选拔出的“招商小分队”,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强化汇聚天下英才的虹吸作用。

另一方面,紧盯高端人才培育,主动向企业提供各类人才评审政策,2023年推荐11名高端人才申报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88名人才申报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2023年,郑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牛雪平和范存辉分别获“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荣誉;郑州新动力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李晟、河南隆平联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王爱芬分别被认定为B类和C类高层次人才。

一个基础:汇聚“平台育才”动能

近年来,二七区依托郑投科创园、双创中心等主体,创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范式,打造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链条,构筑创新创业的“蓄水池”。

据统计,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家,在孵企业、创业团队等750余家(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89家。

在大力培育创新企业上,二七区加快推进郑州中物科创园、灏宇数字包装产业园等12个小微产业园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企业成长计划,并且推行重点项目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制度。

2023年底,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85家,“专精特新”企业75家,高新技术企业198家。围绕现代商贸、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出了致欧科技、梦尔达科技等具有竞争力的独角兽、青创上市企业。

在第三届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二七邻里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现场,通过“以会引才、以会引产”方式,搭建政校企交流合作的高端对话平台,广泛宣传推介人才政策,擦亮二七区引才“新名片”。

此外,依托黄河科技学院、郑州科技学院等高校,建设31家大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在海一云商、亚细亚卓悦城创建“青年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种现象:涵养“生态服务”体系

人才日常化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构建定期探访、电话慰问、调研座谈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11名区委常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44人次,及时掌握人才发展及需求动态,精准施策赋能。

组建“二七区人才政策宣讲团”,定期开展人才政策“六进”宣讲活动;编印人才政策宣传册、海报等,先后走进郑州科技学院、海一云商等宣讲人才政策40余场,发放宣传册5000多份。

同时,聚焦德化步行街、瑞光文化创意园等青年集聚区域,打造了“百年德化·郑青春”青年人才主题街区、人才市集等场景,开通人才音乐巴士、上线青年人才综合服务小程序等,举办德化最强音、中秋奇妙游和青年时装周等系列活动,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为二七商圈引流400万人次,累计销售额达1.3亿元。

推进“讲好郑州人才故事,打造郑州人才名片”专项行动,如在“郑州人才日”,辖区28个点位同时开展“爱郑州·爱人才”全城点亮活动和“我和我的郑州”打卡活动,宣传人才口号及标识;举办青年人才音乐节、“二七菁英·共筑梦”项目路演和“国庆有约,情系人才”等32场人才主题活动;在省、市级媒体平台宣传梦尔达集团创始人刘善炜、黄河科技学院张守仁等15名优秀人才事迹,营造敬才、爱才浓厚氛围。

截至2023年底,辖区内配租人才公寓3060套,创新性提出为专业性人才服务的“点单式”配租方案;设立青年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7天短期免费住宿;举办“郑青春·郑美好”郑州青年人才置业团购会,让青年人才安居二七、扎根二七。

二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制定更具区域竞争优势的政策矩阵,建立区级E类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对优秀管理人才分层次进行评选表彰。培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平台;持续推动2024年高校毕业生留郑就业创业。探索打造人才服务微共体,以乐业小站、人才公寓等为载体,搭建资源对接、生活服务和岗位招聘的人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平台。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潘欢欢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18299 2024-01-11 00:00:00 五 打造人才高地 解锁发展“密码”KeywordPh二七区用“引育留用”四块基石为人才搭建“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