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如何打赢寒假“手机争夺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如何打赢寒假“手机争夺战”?
不让孩子碰手机,错!

圆桌论坛

家长和孩子寒假“手机争夺战”

做客嘉宾

河南省知名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高级教师 侯瑞平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博士 王运召

河南大学教授 王惟红

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 欧阳

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给他一部手机。”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当“孩子+假期+手机”组合在一起,确实令很多家长头痛不已。

寒假即将到来,很多孩子将抱着手机、平板不撒手,不少家长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孩子沉迷其中,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于是,家长和孩子间的“手机争夺战”一触即发。2024年春节寒假里,多少部手机将变成“战斗机”?“手机争夺战”如何打赢?

寒假临近,“手机争夺战”即将再次上演

荥阳的15岁男孩小王近半年来对手机游戏上瘾严重,每天至少要玩6个小时的游戏,最长的时候持续超过12个小时,如果到寒假更是让父母发愁。

“孩子在初二本来成绩是中上的水平,到了初三完全跟不上,他爸爸说要把手机拿回来,他就起了冲突。初三中考都没考,因为初三有两个月没去上学。”小王的妈妈说,“我们做家长的软硬兼施,无法管教,只能带他到医院酒瘾网瘾科诊治,最终被确诊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症。”

“管理孩子的手机使用,是一件比辅导作业更让人头疼的事。”家住郑东新区的王女士是专职妈妈,这些年她和两个孩子因为使用手机而斗智斗勇,而且她花了大把的时间用来研究“怎么从孩子手里拿走手机”。现在,随着寒假临近,她很担心好不容易管控的手机再回到孩子手里,从此,又将出现手机失控的局面。

“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哄娃神器’,现在春节家长的各类聚会多,在各种聚会场合,孩子们端坐着集体玩手机的场景司空见惯。” 河南省知名教育工作室主持人、高级教师侯瑞平说,“家长用手机‘哄娃’,往往存在一个‘高估’和一个‘低估’。”

“‘高估’的是孩子的自律能力。手机游戏或短视频可以提供即时满足,大脑释放多巴胺的‘奖赏系统’可以被手机激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博士王运召分析,“日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到手机成瘾的普遍性问题时说,不仅是孩子,其实超过86%的成年人也会经常无目的性地刷手机。成人尚且如此,也难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

河南大学教授王惟红指出:“家长‘低估’的是孩子对手机的操作本领。他们是‘网络原住民’,打游戏、刷短视频等一玩就能学会,引发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的民事纠纷就不足为奇了。”

“手机争夺战”背后,其实是教育理念之争

“不让儿子玩手机,主要是怕他上瘾啊,对学习各方面都不好。现在孩子年纪还小,自控力比较差。”在中原万达附近豫花园小区居住的刘女士说。高新区的黄女士担忧说:“假期女儿不停地刷短视频,有些负面短视频对整个观念影响非常大。”

“寒假里,学校教育的暂时淡出让家长成为监督的主体。家长与孩子之间有关‘手机自由’的交锋、如何让孩子在合理可控范围内使用电子设备,总是能成为引发亲子冲突的导火索。”王运召说。

“未成年人正处在三观、习惯的培养期,面对寒假一个月的时间,很容易因为没有节制使用电子产品,导致沉迷游戏和短视频。沉迷其中也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王惟红分析,“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都是‘双刃剑’,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今日的基础设施、明日的技术驱动,家长不妨可以利用寒假这个亲子相处的机会,更多地培养孩子会用网络、用好网络的能力和习惯。”

“‘手机争夺战’的背后,涉及的其实是教育理念之争。”侯瑞平认为,“在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后,家长禁止或者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已不是最佳方式,而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意识。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所谓的‘手机争夺战’,争夺的其实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一个平衡、一个度。在‘如何引导未成年人适度使用手机’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一个社会问题,就是‘该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地与网络共处’。”侯瑞平指出,“现如今,别说孩子,整个社会都已经离不开网络了。可以说,没有网络,人们举步维艰,世界无法正常运转。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该如何引导孩子客观地认识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利与弊,了解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异与同。”

不能简单“抢”回手机,把“立规矩”主动权交给孩子

在采访中,因为电子产品管理而烦恼的家长不在少数,虽然在寒假前会给孩子“立规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孩子还是会表现出抵触的情绪。为了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有的家长会改掉手机、IPAD等设备的密码,或者把电子产品藏起来,有的家长则直接给孩子报上各种培训班,排满孩子的日程,为的就是让孩子少玩电子产品。

“要打赢‘手机争夺战’,肯定不是简单粗暴地从孩子手里抢回手机就算‘赢’,这场‘战斗’的‘敌人’并不是孩子或者家长,也不是手机等电子设备,而是这些电子设备的无度滥用。”侯瑞平这样说。那么,到底该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呢?

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欧阳表示:“现在的孩子成长在网络时代,自我意识很强,并且在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后,家长简单粗暴禁止或者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已不是最佳方式,而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给予孩子们更高质量的‘不插电的陪伴’,用有趣寒假活动的供给来抵扣上网时间。”

“要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既要科学制定规则,也要赏罚分明,丰富孩子业余生活。”王惟红说,“现在大部分家长并不了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具体在使用哪些功能、时长占比有多少等细节。因此建议家长要更多关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具体做什么,引导孩子平衡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与此同时,顺应孩子自主意识强的特点,把‘立规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别让‘信息高地’变为‘成长荒地’。”侯瑞平有着30年的从教经验,她指出,“寒假里,家长高质量的陪伴特别重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需要明确,手机等电子产品不是‘带娃神器’,更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如果总是以忙为借口,缺乏对孩子的陪伴,让孩子觉得生活无聊,会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这种行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疏堵结合’,利用假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现实活动中更多地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寻找手机之外的快乐生活,就会逐步远离网络。同时,寒假其实是一个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意识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

记者 樊无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20396 2024-01-23 00:00:00 三 如何打赢寒假“手机争夺战”?KeywordPh不让孩子碰手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