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观点·声音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热点 话题 只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本质,并为之付出持久努力,才能真正为求知的孩子带去希望与未来 近日,一位博主发布的“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引发热议,与之相关的“旅游支教”进入公众视野,其行程多为一周左右,报名费千元至万元不等。调研发现,此类“旅游支教”目前已演变为成熟的产业链,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项目,游玩体验时间甚至长于教学时间,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社出团通知格式如出一辙。(1月23日潮新闻) 支教是一件极具意义和价值的事,关乎教育公平。一位优秀的支教老师,能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带到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给当地孩子们带来知识、关心和关爱,拓宽他们的视野。 然而,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却将支教项目当成生意——有的成为家庭优渥的孩子用来粉饰简历、申请留学的工具,有的则成为面向城市未成年学生的旅游产品。其中,一些短期支教项目的游玩体验时间甚至长于教学时间,导致真正的教学时间被大幅压缩,失去支教原本的意义。目的变了、利益色彩重了,这样的支教有何质量可言?这样的老师又何谈责任心? 事实上,这些“旅游支教”项目中,很多支教者本身没有教学经历,连当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基本教学内容都一无所知,又如何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帮助?组织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参与者一边旅游观光一边“提升背景”时,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却在课堂上等待着一拨又一拨的新“老师”。他们不断适应着新老师、新的教学方式,未必真能学有所获,就连与新“老师”刚建立起的感情,也随着短暂行程的结束而付诸东流,心理上自然受到了伤害。 更讽刺的是,短期支教的繁荣市场,与许多真正需要人去潜心教学的贫困山区支教项目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虽然不用自费,每月还会有补贴,可愿意前往支教者仍不算多。我们需要反思,在教育资源有限的贫困地区,支教老师是否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是否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权益是否得到保障? 要想让支教回归初衷,组织者应当精心策划、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不是将重心放在行程的丰富度上;参与者则要意识到,旅游支教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旅行或体验,更不是体验或“镀金”的工具。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教育质量的支教项目,应当予以整改,也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真正关心教育的组织和人士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来。 学生也许只是支教老师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可支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的。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本质,并为之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真正为求知的孩子带去希望与未来。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评论员 任思凝 欢迎赐稿:评读热点新闻事件,发出你的观点和声音,请发稿至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