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9日,商都讲坛第八期迎来5位知名考古学家“组团解谜”: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侯卫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工作站站长岳洪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偃师商城考古领队陈国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郑州商城工作站站长杨树刚,安阳陶家营遗址考古领队、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馆长孔德铭围绕“商王朝都城文明”的主题,以各自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为观众解谜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都城气象,身临其境感受绚丽厚重的商文明。 存续了近600年的商王朝,其核心分布区主要位于河南。在河南考古发现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洹北商城、陶家营遗址、殷墟遗址等遗址成为商文化研究的主阵地,也是探索先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讲座中,杨树刚深入介绍了郑州商城布局及都城文明的新发现,通过大量考古现场照片向观众生动展示了郑州商城考古在城垣、宫城、手工业遗存、水利设施、高等级贵族墓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长期工作在偃师商城考古工地的陈国梁通过对偃师商城40年来考古工作成果的再梳理,重新解读了偃师商城遗址的选址与规划理念。 “陶家营遗址作为目前所知为数极少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是洹北商城北部重要的卫星城。”孔德铭讲述了安阳陶家营方壕聚邑与洹北商城的关系。 几位专家各抒己见,长期工作在殷墟考古现场的岳洪彬为大家解说了殷墟都邑布局的动态发展模式及规划理念。他认为,殷墟都邑从建设之初就有详细的规划,经过对之前考古材料的认真梳理,关于商代都城的空间分布拓展,打破以往认知,提出了“葡萄式”的新发展模式理念。 “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会不会就是王陵?”“偃师商城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在那里寻找商文化之源有什么新发现?”“几千年前的一处城址,是怎么测算出来它的面积的?”在向几位主讲嘉宾提问的互动环节,观众既热情踊跃又“专业”的提问令学者倍感欣慰。而活动结束后争相前来“求签名”的观众,更令几位专家感受到郑州市民的热情和好学。 “我今年小学六年级了,之前见到杜岭方鼎的图片,今天在这里听到专家说到它,一下子让我有遇到‘熟人’一样的亲切。”河南省实验小学的赵同学告诉记者,自己跟着妈妈来听讲座,一下子引发了自己对商文明的好奇。 前来听讲的还有从事文创工作的张女士,她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录:“我们做文创设计,不仅要从文物本体身上寻找纹饰符号,还应该了解更多当时的历史知识。”张女士告诉记者,听完讲座收获非常多。 “商都讲坛是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专属文化空间内举办的高品质讲座,邀请考古大家讲述早期国家文明。目前已开展8期。”郑州市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告诉记者,此前已有刘庆柱、朱凤瀚、孙华、唐际根、许宏、韩建业、何毓灵等重磅嘉宾做客商都讲坛,观众参与度高、反响热烈、好评不断,这也坚定了商都博物院继续打造“商都讲坛”城市文化品牌。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左丽慧/文 唐强/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