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观点·声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3
足浴赞助足球 跨界合作如何“1+1>2”
月付6000元追微短剧,老年人不该被收割
完善“新八级工”制度,培养造就更多技能人才
奥运冠军让孩子在家上学,何以引发热议
预警“吹哨”,把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奥运冠军让孩子在家上学,何以引发热议
视频截图

热点 话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日前,原中国体操运动员、奥运冠军杨威上传一条视频,自曝本该上小学一年级的双胞胎女儿目前暂时都在家上私教,老婆杨云担任起班主任一职,制定了专属课表,自己则担任司机和后勤。几天下来,他感觉比上学省心很多,孩子学习效率提高不止一个档次。(3月13日澎湃新闻)

名人的超常举动,很容易引发热议。有人赞同:“家长不用每天站岗,做手工了。”也有人直言:“难道孩子一辈子不出门和别人接触?”

先要明确一点,“在家上学”只是一种过渡性选择——杨威的双胞胎女儿去年生了几场病,身体可能还未恢复,所以暂时不能去学校,这属于特殊情况,而不是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模式,不值得效仿;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更不能一概而论。

尽管私教环境家长更放心,孩子也能提升学习效率,但“在家上学”绝非长久之计。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家庭教育都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此前,国家曾明确叫停“在家上学”和“私塾”教育。按照《义务教育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就算孩子因身体状况而延缓入学或休学,暂时在家上课,也应遵循一定的时间期限。一旦条件允许,需让适龄儿童回归校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要知道,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除了传授书本知识之外,它还能提供丰富的社交氛围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学校专业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更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本质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在保证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家长如果认为孩子需要进一步的个性化培养,可以另行针对性教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两种教育模式缺一不可,应当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能否给“在家上学”留下法律空间,还值得商榷。毕竟,也有诸如“童话大王”郑渊洁自编教材给儿子授课的典型,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修改法律允许少数孩子在家上学的先例。教育应该有多样性,或许确实需要一些可以自主决定的空间。这也提醒,要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摒弃“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真正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擅自让孩子“在家上学”不可取,杨威作为公众人物,在分享经验和看法时,应注意影响,避免形成误导。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评论员 韩静

欢迎赐稿:评读热点新闻事件,发出你的观点和声音,请发稿至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27991 2024-03-14 00:00:00 四 奥运冠军让孩子在家上学,何以引发热议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