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文脉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脉郑州
读书就是灯塔 一个人没有目标
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小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者对话梁鸿、韩仕梅、黄晓丹、孙瑜、鱼禾五位作家
读书就是灯塔 一个人没有目标
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小船
扫码阅读全文
梁鸿
韩仕梅
黄晓丹
鱼禾
孙瑜

当站在作者的视角,文字和书籍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4月23日,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记者采访了梁鸿、韩仕梅、黄晓丹、孙瑜、鱼禾5位知名女作家,聊一聊阅读这一永恒的主题。

纸质vs电子 哪个是作家们的心头好

记者: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便捷高效的电子书与具有独特魅力的纸质书,哪一个才是人们的心头好?作为一个写书的人,您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呢?

梁鸿:我觉得形式并不重要,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没有高低之分。我个人偏向纸质书一些,当下年轻人天然地与电子书更为亲密,不应该贬低哪一种方式,而是各爱其爱、各美其美。

韩仕梅:我喜欢阅读纸质书。阅读对我来说有时是激发创作灵感的一种方式,当我想写东西时,我会拿起一本书来读,手指触碰着文字,灵感就随时可能迸发。

黄晓丹:当我需要快速阅读时,我用“微信读书”,假设我要写或者讲一个专题,那么在微信读书上先把相关书籍搜一遍,快速通读四五本是必要的,而且它很好用,方便做笔记,书也不会弄丢。但如果我要深度用到一本书,比如作为我的论文的主要参考资料,我还是会用纸质的。因为纸质书带来的整体感更好,我常常可以凭直觉在某一页翻出来我要的某一句话。

孙瑜:我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时间大概各占一半吧。阅读“大部头”书籍,我更倾向于选择纸质书,当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外出、旅游时,时间比较分散,电子书肯定会更加便捷。

鱼禾:我一般上午写作,下午处理一些杂事,阅读放在晚上。我习惯于一个序列一个序列地阅读,就是当我关注一个问题或者话题的时候,我会把跟这个问题有关的东西,尽量地搜罗一起,并且连续看完。有时候从一本好看的书开始,又会延伸出新的阅读序列,就像树枝分叉。

世纪难题:读书有啥用?

记者:有人认为,“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也有人认为读太多书反而有坏处,“尽信书不如无书”。从古至今,“读书有啥用”被无数人讨论、争辩,堪称“世纪难题”。在世界读书日,我们再一次、不厌其烦地思考:读书到底有啥用呢?

梁鸿:我认为知识本身并不是绝对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个人为什么阅读《梁庄十年》,是写得特别好吗?世界上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为什么要阅读这本小说呢?可能是这本书里面有某个人、某个场景,让你觉得我们可以这样讲乡村,这样讲乡村人的生活。给读者启发,形成共鸣,这是我觉得特别重要的。

韩仕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我们农村女性,很多人保守封闭,思想观念永远都停留在相夫教子,其他的都不考虑。如果我们农村的女性能够去阅读,她就能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打开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无限潜能,这与是否有文化没有关系,关键在于有没有想要读书、学习的心。

黄晓丹:因为我是大学老师的原因,我对大学生和大学毕业后的成年人是双标的。对于自认为已经定型了的人,我完全不喜欢怂恿人家读书,“你爱掼蛋,他爱读书,大家都有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的态度。既然人家不教育我学掼蛋,那么我也不应该教育人家去读书。这是基本的礼貌。虽然有世界读书日,可是也许不久就有“世界掼蛋日”了呢?

但对于大学生,我经常嫌他们书读得太少。原因是我认为他们还未定型,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去增加对世界了解的广度,增加对世界理解的深度。我觉得大学生应当尽量看书,看得越多越好,当然得看高质量的书。很多事可以延缓,比如掼蛋,但看书不行。如果人生有窗口期的话,我觉得在人生的任何一个窗口期关闭之前,都应该把这个窗口所容纳之物多看一点,不管是通过直接的介入、体验,还是间接的书籍阅读。

孙瑜:对于普通人而言,我觉得读书就是灯塔。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小船,四面都是广阔的海水,漫无目的地航行。如果这时候前方有一点亮光,你就可以朝那边前行。我觉得读书就起到一个灯塔的作用,可以使人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到你想要的目标,也可以帮你恢复理性。同时我认为读书在现在这个社会,应该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帮助,并且是最无私的。因为作家们在写出自己的书的时候,他会把他所有的所思所想都表现在他的文字里,绝不会掩藏。

鱼禾:我想谈一谈阅读对小孩子的影响。我觉得现在我们有必要反复且重点强调的一点,就是对于父母来说,要让小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作用不仅是使人视野开阔、获取知识这么简单,他其实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很多人遇到问题,遇到坎坷,遇到颠簸,就会脆弱不堪,很多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去理解人生的获得与失去。人的抗打击能力很多是从理解世界、理解人生得到的,这种理解力,这种精神上的强韧,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阅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就完了

记者:“好读书不如读好书”,没有技巧的读书如同囫囵吞枣,品不出滋味。针对“读过就忘”“不解其意”等疑难杂症,作家们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书目或者读书技巧呢?

梁鸿:我觉得读书需要技巧,我的技巧就是做读书笔记。读一本书时,我会先看一遍,如果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我就再重新阅读一遍。这个时候我就会写阅读笔记:它为什么好,哪个地方语言好,结尾处理得怎样,哪个地方非常有技巧……如果是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以及政治学作品的话,我还会大致梳理一下结构脉络。

韩仕梅:当我看书看到好的句子的时候,我也会记下来。不只是读书,包括别人的演讲,我觉得好的也会记下来,这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个读书的方法。

黄晓丹:今年读了好多书,大部分是工作需要。我推荐给读者的是《魔戒》。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在年轻时代阅读的书。托尔金62岁时,《魔戒》才得以出版,奥登称其为“继《奥德赛》之后的旷世之作”。这虽然是一个虚构故事,却有着巨大的真实性。无论是其中以魔戒为象征,讨论权力对腐化人的力量的问题,还是以精灵永生的设定,讨论死亡作为人生意义之源的问题,以及善、爱、知识、荣誉、信任等,一个青年人将会在他未来的路途上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预演。在《魔戒》极为宏大的背景之下,这些问题变得冲突剧烈,不同选择所属的精神谱系也因之判然分明。

孙瑜:读书的时候可以写一写简单的读后感,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比如当你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你就某个人物或者情节写下几句话,这几句话就像在大脑里钉个钉子一样,当你下一次再次想到《百年孤独》时,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把这几句话调动出来。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但我觉得人类的记忆也很短暂,尤其在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人关于某件事的记忆很容易被新的信息覆盖。写读后感或者是记笔记,其实也是守住你读过这本书的记忆的一种方式。

我最近在写一本长篇历史小说,所以想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历史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我们的普世文明》。

鱼禾:对于阅读来说,我有两点想分享一下。一个是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当然从小培养阅读习惯那是最好,如果已经成人了,我觉得也不晚,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另一个,我觉得在阅读上还是要有所规划。我觉得我的阅读习惯挺好的,也向读者推荐,就是要一个序列一个序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阅读,即有目的地看书,这样你的阅读才更有效率和效果。

记者 许怡童 整理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非虚构文学著作《梁庄十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等。

鱼禾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莽原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散文《父老》《界限》《大河之上》、非虚构作品《失踪谱》、散文集《非常在》《私人传说》等。

黄晓丹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作品《诗人十四个》。

韩仕梅 河南农民诗人,代表作品诗集《海浪将我拥起》。

孙瑜 作家,代表作品《等候一阵流浪的风》等。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36136 2024-04-27 00:00:00 六 读书就是灯塔 一个人没有目标 <BR/>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小船KeywordPh记者对话梁鸿、韩仕梅、黄晓丹、孙瑜、鱼禾五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