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理 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5
“华夏之源”: 打造郑州城市文化品牌体系的支撑点
欢迎赐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华夏之源”: 打造郑州城市文化品牌体系的支撑点
□刘 涛
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记者 廖谦 图

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和集大成之地,打造“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城市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找准支撑点、发力点和突破点,“华夏之源”表达的是文化、思想等的源头和起点,在文化脉络中蕴含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内容、要素、基因的重点挖掘和打造,作为郑州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培育的突破点和支撑点,以点带面、以线串珠,引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

“华夏之源”呈现的文化资源底蕴厚重

华夏文明之根在郑州的呈现。“根”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早期文明形成的流源、基点和源头等。郑州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成为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并由早期先民的努力演化为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区之一。人类从野外生存走向洞穴,从洞穴到聚族而居,再到建立邦国,充分展现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独有性。郑州有着早期人类起源的庞大神话传说,从大禹治水、列子传说、仓颉造字、黄河和邙山的来历、洛神传说、轩辕方等众多神话传说,到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定都新郑,华夏文明基因密码融汇的河图洛书出现在巩义,黄帝、伏羲、尧、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坛沉璧”,再到禹都阳城、商都遗址、周公测景台等的发现,都是华夏文明文化图谱的郑州映射。

华夏文明之脉在郑州的表达。“脉”主要是中华文明的脉络、机理及精髓,是万年文明史不断裂的体现,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一体性和认同性。从“五帝”“夏商周”的“王国”到秦汉至元明清的统一帝国时期,缔造出了国家“不断裂”的文明史。黄帝姓氏的祖根文化在郑州,以郑州新郑为中心,不断向外扩散,形成一个庞大的姓氏网络,据统计姓氏前100个,有73个源于河南,多为黄帝族姓后裔。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以“黄帝”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脉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展现文明之脉的“物证”充分,郑州为八朝古都,从早期的人类部落,到夏商周三代都在嵩山地区建都,都城建制的理念、技术和文化一直影响到现在,自都城文明起源、发展到成熟,从未间断,展现出极强的主体性和主干性。

中华民族精神之源在郑州的融汇 。“源”是指中华民族道德、价值、思想和观念等形成的源头,中华民族归属的精神家园和“魂”之所附。郑州地区是早期农业文明的形成之地,先民发明制作了犁、锄、铲等生产工具,以及更为实用的耕种、收割技术,尤其是注重黄河的治理,为安定的生活提供条件,出现大禹、贾让、宋景、贾鲁等治黄精神领袖,在农业耕种与黄河治理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等精神,并延伸为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团结自强、民为邦本的处事原则和治国思维,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坚毅性格和优良品质,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和象征,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丰润滋养。

“华夏之源”: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培育的支撑点

持续推动理念、思路、机制和模式的创新,运用好信息技术、创意设计、数字平台等,多维度展示华夏文明起源的遗址遗迹、人文精神、文学艺术等丰富资源,发挥“华夏之源”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全力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打造华夏文明起源的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形成展现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地域模式,在中华文明传承弘扬中走在前列,在文化“走出去”中树立标杆,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贡献郑州力量。

谋篇布局,形成统筹推进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理论、文物、文旅、新闻、文创等行业类别细分,明确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和进度要求,依据行业特点高质量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制定实施意见。结合郑州文化基础、资源禀赋及发展趋势,以一流标准、超前理念、国际视野为导向,明确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实现“铸魂、彰文、出彩、重塑”的目标,在传统文化的破冰出圈、创新创意中形成郑州路径。三是整合实证华夏文明起源的要素资源。整合历史文化遗产、平台设施、特色产业、文化人才、文化资本等要素资源,围绕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确立品牌培育的主题、主线和路径,进行要素资源的整合性重塑,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新体系、新机制。

文脉铺展,构建“华夏之源”文化图谱。一是凝练华夏文明主根。围绕华夏文明的主根,通过完整呈现华夏文明形成初期的遗址、都城和遗迹,展示早期人类文明的郑州标识。探寻东亚大陆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系统表述从采集狩猎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早期国家形态。二是加强对华夏文明主脉。整合姓氏资源、黄帝故里、伏羲文化、墓葬遗址等资源,呈现中华祖根、祖脉的文化认同,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属地。依托河洛汇流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呈现千年“中文化”的脉络、艺术与思想璀璨的典范,建设成中华民族追寻文明记忆的圣地。整合花园口、黄河博物馆等景观,梳理大禹治水、王景治河、贾鲁治河等黄河治理典范,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治理成绩,谱写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百折不挠的治黄史诗。讲好仰韶时代、炎黄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的民族融合故事,擦亮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之路,彰显对中西、南北文化交流的价值,打造多元一体文化的交流互鉴高地。三是弘扬中华民族之魂。梳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史,挖掘好早期人类的祖先崇拜、信仰、宇宙观念的内涵和体系,讲好河图洛书、周易八卦以及儒学、道教、禅宗等思想,表达好华夏文明精神的演变脉络。整合农耕文化资源、手工技艺、民俗风貌等,展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精神品质。

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感知新领域。一是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培育精品文化线路。整合全市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联动考古发掘现场,建设考古体验旅游产品,打造考古旅游线路。依托嵩山、黄河等自然人文景观,深入挖掘功夫文化、生态文化、天文地理、建筑文化等,建设黄河文旅带和嵩山文旅融合圈。选择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力突出、具有品牌效应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思想家列子、韩非,政治家子产、管仲,诗人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串联诗词名人文化景点、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打造中原诗词文化之路。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建设国家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动文旅与休闲、时尚、商贸、电商等产业融合,依托商圈、文旅综合体、跨境电商平台等,打造一批消费旅游集聚区和特色休闲街区。深挖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艺、街舞、文创、服装、设计等特色产业中,培育具有中原风范和郑州风格的精致时尚产品和品牌。引导街头艺术、非遗集市、小剧场、视频直播品质化发展,发展好夜间休闲、娱乐、表演、餐饮等服务,建好夜间剧场、休闲街区和大型表演基地,激活夜间文化消费市场。三是文化科技融合,打造“国风”文创产业发展引领区。坚持科技赋能优势产业,推动郑州市发展潜力和势态强劲的网络文学数字化转型、产业化发展,引导融入“华夏源”文化元素创作,形成特色文化内容生产机制,彰显郑州网络文学的历史化、本地化内涵,培育网络文学创作的郑州品牌。以行业领军企业为引领,推动数字动漫、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支持创作一批展现郑州文化底蕴和文明之源的数字文创产品。引导头部网络平台企业入驻郑州,带动发展好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等新业态,形成云直播、云演艺、云展览等,打造成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作者系郑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所所长、郑州市文化名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37608 2024-05-10 00:00:00 五 “华夏之源”: 打造郑州城市文化品牌体系的支撑点KeywordPh□刘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