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文脉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脉郑州
韩非:以法治国,千古帝师第一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场“抢才”战争,他被迫离韩入秦,告别故都新郑
韩非:以法治国,千古帝师第一人
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为大一统国家奠定思想基础
韩非子画像
法家思想集大成著作《韩非子》

2200多年前,秦王嬴政发兵攻打韩国,此战不是为了城池、珠宝、美女,而是为了一名男子——韩非,我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被迫离开韩国都城新郑,西入咸阳,向嬴政献上一统天下的帝王之术。一场战争改变了韩非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我国的历史进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加速形成。

身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老师却是儒家一代宗师荀子。“背叛师门”的他,弃“儒”弘“法”,提出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主张,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谁能想到,这位韩国宗室、法家大咖,一度沦为异国飘泊的“流浪儿”,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名动天下之时,也是命丧囹圄之日,韩非之死令人扼腕。不过他留下了遗泽后世的法家著作,其中包括《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300多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跟着人质父亲流浪在楚国 多年后才回归故乡

电影《封神三部曲》第一部中,身材健美的“质子团”颇为引人注目。“质子”这一不太为人所知的词语,首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质子”,我国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王室贵族,秦庄襄王(嬴政的父亲)、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

韩非,韩襄王二儿子韩虮虱的儿子,韩虮虱就是一名在楚国的“质子”。后来,太子韩婴病故,韩襄王要求楚国把韩虮虱送回韩国,接替太子之位。楚怀王爽快答应了,却派出10万大军护送。浩浩荡荡的队伍吓坏了韩国,他们怀疑楚国是以护送韩虮虱回国为借口,打算乘机灭了韩国。不然送一个人质回国,派那么多兵马干什么?为了避免一触即发的战争,“质子”韩虮虱又悄悄溜回楚国。

韩虮虱在楚国娶妻,生子韩非。据民间传说,韩非长相并不好看,而且口吃,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但聪明才智异于常人。韩虮虱临终前,告诉了韩非身世,并嘱咐他不要张扬。但韩非最终还是被楚王发现,确证身份后,楚王通知了韩国。这位流落异乡的韩国王室公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儒家宗师荀子教出个“背叛师门之徒”

荀子,世人所熟知的一位儒家宗师,在传统儒家眼中却是一个另类。他入之于儒,又出乎于儒,兼采诸家,思想更为开阔,观点更为犀利,“天行有常”“人定胜天”“人性本恶”等主张与传统儒家思想相悖,分庭抗礼,被传统儒家视为欺师灭祖的叛徒。

这样一位“异类”老师教出一位“异类”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荀子途经韩国去楚国时,韩非拜荀子为师,又跟随荀子去楚国学习。

青年时期的韩非对各类事件、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向荀子学习期间,韩非对很多重大问题,如礼法关系、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人治与法治等问题,都与荀子的观点不同,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等“忤逆”之徒自然引起荀子不满,甚至在《荀子》一书中,荀子都从来没有提过韩非。师生关系不融洽,也促使韩非较早地离开荀子,回到韩国。韩非后来“背叛师门”,成长为法家代表人物。

荀子的弟子中,还有两位在秦汉时期有影响力的人物也都成为了法家。一位是李斯,秦王嬴政的丞相,法家思想的重要实践者。另一位是张仓,西汉的长寿丞相,“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有趣的是,张仓还是一位“数学家”,他重新修订了《九章算术》,而且还把这些数学知识应用到治国理政当中。

相比两位师兄弟,韩非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贵为一国公子,他的法家思想和政治主张却不受韩王的重视,屡次陈述治国强国意见,一直不被采纳,郁郁不得志。

秦王嬴政发动一场战争“抢”韩非,到底值不值?

苦闷的韩非把自己关在家里,将满腔悲愤倾泻于书案,写下《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名篇,后人辑集而成《韩非子》。

《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著作,“以法治国”是核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主张,迎合了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志向。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得到韩非,秦王嬴政派兵攻打韩国,韩王惧怕秦国,献出韩非息事宁人。

就这样,韩非离韩入秦。一场“抢人”战争改变了韩非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我国的历史进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加速形成。

除了富国强兵的建议,韩非之所以能够吸引嬴政,还在于他与时俱进的历史观。韩非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则“必为新圣笑矣”。韩非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认为民众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他还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韩非的“帝王之术”很令嬴政满意,一时间如获至宝,据传两人常常彻夜长谈。

离韩入秦命丧囹圄,加害者是同门师兄

告别故都新郑,西行入秦,韩非没想到这是一条不归路。

韩非与秦王嬴政的热乎劲儿,让同门师兄、秦国丞相李斯如坐针毡。李斯担心自己的这位师弟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就起了杀心。

身在秦国心在韩。韩非在向秦王嬴政献上帝王之术、施展才华的同时,也“窝藏”私心——运用离间之计让秦国停止攻打韩国。

秦国有个纵横家叫姚贾,专门破坏抗秦联盟。韩非子向嬴政说,姚贾表面上为秦国出力,背地里其实与其他国家私通。嬴政相信了韩非的“谗言”,将姚贾隔离审查。

韩非子又对嬴政说:“秦国攻打韩国,赵国肯定会来救,赵国比韩国强,秦国应该先攻打赵国。”

嬴政听了这话,与李斯商讨,李斯一听就知道了韩非的小心思。他正愁找不到机会打击韩非,于是刺破了韩非的“阴谋”:“秦国打赵,齐国必救,当秦国与齐赵僵持不下时,韩国联合楚、魏国,攻打秦国。这时秦国必定被诸侯联军重创。”

嬴政恍然大悟,韩非的诡计被识破,但嬴政不忍心惩罚他。但搁不住李斯与姚贾的一再煽风点火,嬴政把韩非投入狱中,交由李斯和姚贾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酒,自知没有生路的韩非一饮而尽。

爱才惜才的嬴政心生悔意,发出赦免之令,而韩非已命丧囹圄,一代法家宗师陨落。

讲故事高手,留下《守株待兔》等三百多则寓言

思想家、政治家韩非,还是一位文学家,一位讲故事的高手。

他留下的十多万字的《韩非子》中,寓言就有300多则,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故事脍炙人口,入选语文教材。

韩非笔下的寓言故事取材自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完美结合。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发扬光大,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生动有趣,以小见大,令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法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2000多年来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记者 潘登 彭茜雅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37840 2024-05-11 00:00:00 六 韩非:以法治国,千古帝师第一人KeywordPh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为大一统国家奠定思想基础一场“抢才”战争,他被迫离韩入秦,告别故都新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