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看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体看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文物探源集中采访走进郑州
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孙军 荣膺中国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称号
两场公益大赛邀你比才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入大河村遗址、新砦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地实地调研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文物探源集中采访走进郑州
媒体大咖实地调研

5月13日,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首日,采访团来到郑州,深入大河村遗址、新砦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地,通过实地调研、集中采访、交流互动等方式,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考古遗址的丰富内涵。

大河奔流 探寻先民遗产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坐落于郑州中心城区东北部,是本次文物探源郑州行的第一站。大河村遗址是包含了仰韶、龙山以及夏、商4种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和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距今已有6800至3500年历史。走进大河村遗址,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作都可以在此找到答案。

“这片房屋搭好以后,会对它起火烧烤,墙壁中木炭将会碳化,中空夹层也随之出现……”迈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一楼的遗迹厅,5000年前人们生活的“三室一厅”便映入眼帘。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千年前房屋保温隔热墙面的制作工序被清楚展现。

除了住宿,在大河村繁衍生息的先民,还将各种技能运用到了生产生活与艺术创作之中。大河村遗址,又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不仅有石斧、石铲、石镰等生产工具的出土,还有绘画精致的彩陶。陶器上,各种花鸟鱼虫、日月星辰幻化成优美的图案,供后人欣赏参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在介绍彩陶特点时说:“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有别于其他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其最大的特点是‘白衣’,人们可以在‘白衣’上作画,这样绘出的花纹更加鲜艳明亮,也更加美观。”

承上启下 揭秘早夏历史

在郑州新密市刘寨镇新砦村,一个关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的考古发现,于1979年被考古学者发表在了发掘简报中,从此“新砦遗址”逐渐为人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河南新砦队队长赵春青,已经在此地驻扎工作24年,遗址发掘现场,他正以幽默的口吻、详实的考古经验,向大家分享着新砦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与历史。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新砦考古队驻地,记者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夏王朝的建立应当作为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的晚期阶段,而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二期文化便成为探索早期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如今,经过40年的艰苦探索,新砦遗址在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古环境的复原、人类食谱分析、出土铜器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赵春青说:“从古国形成一个真正的国家,需要一个过程,新砦遗址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夏文化、夏都城的探索。郑州如今已经被称为‘商都’,新砦遗址的发掘将对郑州的夏都溯源有着重大意义。”

筑殿养蚕 探秘“河洛古国”

位于郑州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的双槐树遗址,从2013年开始就被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联合调查勘探,如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考古研究的突破。无论是养蚕缝衣、建城筑殿,还是具有阶级属性的丧葬祭祀,都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部落文明的高度发展。

在介绍“蚕形牙雕”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双槐树遗址领队汪旭说:“由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家蚕形象,意味着养蚕织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正在吐丝的牙雕蚕,和双槐树遗址浮选出大量的农作物连同青台、汪沟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遗存,实证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

随着多年的发掘研究,双槐树遗址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又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被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

记者 李居正/文 徐宗福/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38159 2024-05-14 00:00:00 二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文物探源集中采访走进郑州KeywordPh深入大河村遗址、新砦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地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