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
“模拟”的家 真实的爱
好家风是什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模拟”的家 真实的爱
“郑周大院”给“福”娃一个温暖的家
“类家庭”爸爸陪伴孩子玩玩具

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没有血缘,却亲如一家人,日夜相伴。他们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类家庭”。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男孩姓郑、女孩姓周,因此也被亲切地称为“郑周大院”。“郑周大院”的“类家庭”和普通家庭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在里面有着怎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了这些“类家庭”。

特殊的九口之家

“‘类家庭’就是向社会公开招募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的爱心夫妻,和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弃儿童组成家庭,‘家长’负责照顾孤弃儿童的饮食起居,并协助学习和康复训练等,帮助他们体验家庭温暖,融入社会。”郑周大院“类家庭”社工主管王美美说。

从“郑周大院”的正门进入,向北走,就能看到“类家庭”的养育楼,这里居住着33户家庭。

“我们家元元是小帅哥。”初夏下午,陈翠翠享受着亲子时光。2017年,她与丈夫崔成祥通过公开招聘来到“郑周大院”,目前,他们养育着7个孩子,都有着或轻或重的视力障碍,有的孩子同时还患有智力障碍或其他疾病。

作为7个孩子的守护者,夫妇俩的一天忙碌又充实。“我们夫妻俩各有分工,我做家务多一些,他作为‘助教’陪伴孩子在特教济慈班上课。”陈翠翠说。

干净的地板、整洁的桌面,墙上贴着每日食谱,阳台上挂有刚洗好的衣服,屋里的一切井然有序,显得格外温馨。青椒炒鸡蛋、家常烧豆腐、蒜薹炒肉丝、蒸花卷……餐桌上的饭菜飘香。

融洽的家庭氛围

39岁的马翠翠是一名“新手妈妈”,之前在北京从事幼教工作,今年3月和丈夫李炎俊一起来到“郑周大院”。目前,他们抚养的6个孩子身体健康情况相对较好,孩子们有的在社会上的普通小学就读,有的在儿童福利院的特教班上课。在他们家,家长每天辅导作业成为常态。

“有的孩子不爱吃青菜,我最近在教他们认识各类蔬菜,孩子的爸爸还带着他们在菜地上种了番茄、生菜和葱等,知道吃的是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可积极了。”马翠翠说。

“类家庭”的一名主责社工张晓红介绍,“郑周大院”积极探索园艺治疗法,每户家庭都有自己的专属菜地,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这种方式能起到疗愈身心的辅助作用。

马翠翠说,两个月的陪伴,家里的情感也逐渐在升温,家庭的氛围也越来越融洽。前不久,孩子们知道她感冒发烧后,悄悄把碗筷洗了,还打扫了卫生。虽然孩子们平时打打闹闹,有时还会“告状”,但他们知道兄弟姐妹是一家人,也能体谅爸爸妈妈。

家的归属让“福”娃们快乐成长

王美美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为了让好的家风代代相传,营造良好的氛围,“郑周大院”经常在“类家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

“我们家的家风家训和家规浓缩成两个词就是,节约粮食和互帮互助。”陈翠翠说。

照顾7个孤残儿童,陈翠翠和崔成祥夫妇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刚照看这个,又要转身叮嘱那个,他们早已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不过,在生活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也让陈妈妈和崔爸爸省了不少心。

“元元年龄最小,但元元是家里的‘小班长’。”陈翠翠说,元元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相对来说好一些,视力没有完全消失,每到吃饭时刻,他都会帮助哥哥和弟弟摆放好碗筷。小童与元元同岁,同样有些微的光感,平时无论去哪里,小童都会牵着小波哥哥的手,做小波哥哥的眼睛。7年来的点点滴滴,让这个特殊的九口之家情感更加深厚。

从2009年至今,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的养育模式已持续15年,现有179名儿童进入“类家庭”,有了家的归属。“‘福’娃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儿童福利院里最大的事。”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侯晓学表示。

(文中儿童名字皆为化名)

记者 田莎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39154 2024-05-15 00:00:00 三 “模拟”的家 真实的爱KeywordPh“郑周大院”给“福”娃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