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0版:郑在城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A
考古工地探文明 厚重文物说历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考古工地探文明 厚重文物说历史
考古人员在挖掘现场
考古人员正在挖掘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使得城市的面貌千篇一律,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灵魂。漫步郑州,这里正是中国第二个王朝商的开国之都“亳”。人们走进遗址公园、来到博物院,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诉说着古老厚重的历史,古老遗存与现代城市交融,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这其中,一步步厘清城市历史、探寻城市独有历史文化的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功不可没。

郑州市的考古工作有着怎样的面貌?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相关人员。

考古为郑州“定位”

今年3月,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京揭晓。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成功入选。至此,郑州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总数达到16个,位居全国前列。不断涌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将中原大地上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彰显出郑州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地位。

而在此前,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郑州,一度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外地人甚至郑州本地人的印象里,她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郑县”。

郑州是“华夏文明重要起源地”地位的不断确立,在于郑州考古人多年躬耕田野的不断探索、追寻,久远的历史被不断发掘,一项项考古大发现接连“横空出世”,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目光——在织机洞遗址,考古人发现了10万年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老奶奶庙遗址的新发现显示,早在距今3万~5万年的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及复杂的栖居形态,不但是探讨中华文明之源的重要资料,更为研究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在东亚地区出现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在“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三重环壕、一门三道、牙雕蚕等遗迹显示这里是精心选择、科学规划的都邑行聚落遗址……由此,郑州不仅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更被认可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郑州,在考古人的努力下,被世人认可为“一座考古发现的文明古都”。

“考古成果发现的背后,是考古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说到一项项闪耀着历史光辉的考古成果,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部主任刘彦峰感触良多,主要承担郑州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和主动性科研发掘及研究工作的考古发掘部,多年来喜讯不断,“目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取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有16项,是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多的城市。”

公众共享考古成果

不久前结束的五一假期,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吸引众多省内外观众走进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和大河村遗址,参观考古现场、亲手触摸文物,“在郑州考古工地以最潮的方式过五一”“考古工地一不小心潮成度假胜地”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考古与度假形成奇妙的CP,吸引上万人走进考古工地……

为什么要让考古走近公众、带公众享受考古成果?答案显而易见。“考古成果可以实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郑州作为一座被考古发现证实的古都,让社会公众走进考古工地认识考古、了解郑州考古工作,是增进市民对郑州历史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豪感的有益探索。

在考古工地,人们惊讶而喜悦地看到,数千年来,郑州地区的文明传承有序、生生不息;在人类步入文明的历程中,郑州从未缺席;更让人意识到,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郑州不能缺席。

今天的郑州,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令络绎不绝的观众驻足流连,考古人带来的古今碰撞,赋予观众对中华文明新的感悟与体验。

下转AⅠ11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1812 2024-05-30 00:00:00 四 考古工地探文明 厚重文物说历史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