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1993年起,他选择与土地为伍,作物为伴,至今,30年过去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农业。他说,生于农、专于农,作为田野的儿子,就要懂农业、爱农民,懂农业就必须要到田间地头去看去思考,爱农民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实实在在的困难。他就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耕作栽培与生理调控学科带头人——农学博士李向东。1993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李向东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04年博士深造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8000多万亩小麦丰收的憧憬,李向东返回家乡河南投身小麦栽培事业。 土地情怀,当好田间一线侦查员 出门一身汗,归来满身泥,置身农民中,分不清彼此……李向东常常在田间一晒就是一天,熟悉他的人都说,怎么看,他都像个地道的农民。确实,外观李向东,那古铜色皮肤、瘦壮的身材,是长年累月上山下地劳作的真实写照。 又到夏粮丰收的季节,经验丰富的他用手揽着麦穗,手指沿着麦穗滑动数数,在几分钟内就能估算出今年小麦的大致产量。每年4~6月,都是河南小麦的收获季。今年,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地麦浪滚滚,穗粒饱满。李向东几乎每天都要在田间,他对记者笑着说:“我是一名麦田里的‘高级农民技术员’,任务是为小麦把脉诊断,确保小麦环境好、吃得好、长得好。”而他自己最欣慰最高兴的时刻,莫过于听到“河南小麦今年又获丰收”的喜讯。 “我经营着近2.7万亩土地,至今已经7年。李教授不时送技术、送服务下乡,能让我们种地更省心。”永城市种粮大户、益农公司负责人陈坤望着丰收喜人的麦田脸上洋溢着幸福。 其实,早在2020年,那年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河南的小麦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作为国人第一口粮作物的小麦生产引起高度关注,而河南是全国粮食的压舱石,因此,河南小麦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0年过年期间,李向东在家就一直思考如何把农业科普知识快速有效传播给受众,偶然间,他在腾讯、微信上接触到直播。于是2月,一过春节,李向东早早返回工作岗位,利用网络视频进行苗青诊断和技术指导。从这时开始,他在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及时了解全省小麦苗情和天气变化,第一时间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工作,传播麦田管理应变关键技术,线上指导农民春季麦田管理。 随着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李向东的课也开始多次在一些主流媒体或平台传播,同时,他还利用腾讯网络会议、微信群等构建小麦春管应急科普网络平台和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创新农科大讲堂、科普微课堂等形式全省扩散。 近几年,他在农科大讲坛上授课,每次听众有数万人。累计服务种植合作社100个,科普农民数10万人次。 百姓情怀,科技助力农民共同致富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李向东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奔波于全国各地进行田野调研、播种夏收、冬季防冻、技术推广等工作,常年奔波的他留意到一个现象:良种、良田、良法、良态才是农业发展的“四大法宝”。“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气象灾害,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问题都要去进行指导进行解决,直到小麦收获这一刻,入仓这一刻才是感到最欣慰最满足的这一刻。” 在信阳、南阳、安阳等地的小麦生境模拟试验站中,只见试验站里一块块麦田被区分开,每一块都模拟了不同的小麦生长环境,土壤环境、水分环境、养分环境、耕作环境、气候环境等,来研究应对这些生境的变化需要的技术改进和应对措施。这是李向东长久以来的工作原则——全链条监测,与此同时他也明白,科技创新才是立业之本。 请继续阅读AⅡ03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