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3版:郑在城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A
做农业,是我一生不舍的情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农学博士李向东:
做农业,是我一生不舍的情怀
李向东团队通过视频互动指导农户种植
李向东在田间和小麦种植户一起诊断苗情

上接AⅡ02版

起初,对于各个地方的农民来说,李向东推崇的农业技术推广并不被广泛接受。“一开始到基层农民肯定不接受,都说‘我们种几十年地了,你在我地里试验可以,你试验的话你要包产量。’”李向东说,当时就是想用诚心帮助到农民,就许下必保增产的承诺,果然,几乎每亩地都能增产30%。

南阳方城的一位老大爷守着10亩地,从60多岁种田到快80岁。在采用李向东团队的种植技术后,每亩地粮产量都增加了二至三成。“大爷还经常给我打电话,让我没事过去看看长势。”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李向东交了很多朋友,在一些关键时期,农民朋友到地里拍个照片、发个视频,让李向东给诊断一下苗情长势,看看有没有问题,需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从事农业研究技术几十年,李向东带领团队研究,化肥有机替代达20%至30%,节水达20%,有效地保护和提高了土壤地力,增强高产和持续生产的能力。

创新情怀,用发展的眼光看田野

“人生是短暂的,而事业却是永恒的。”和土地打交道几十年,尽管工作十分辛苦,李向东内心却始终燃烧着一团火,对农业科研热情不减。而他的初心,也在一组数据中得到了见证,在李向东的带领下,小麦示范田最高产量能达800公斤,高出全省平均产量约40%;很多县的小麦平均单产已经突破500公斤,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已减少10%至30%。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让河南小麦更有奔头。作为一名长年在基层扎根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李向东也有新的研究课题和努力方向。

李向东认为,农业中的新质生产力就是在现有生产要素基础上,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农业产业,不断创新研究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模式,形成以智慧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升,科技支撑我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高,打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根本保障。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就是未来,这种融合也是接下来我们研究的方向之一。”李向东举例说,目前遥感和无人机对农田环境和作物长势的判断越来越精准,这个过程需要的是人工智能和传统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比如无人机根据地块缺肥情况的精准识别和变量施肥,就需要大量准确的专业的农田环境数据来进行支撑和模拟。

“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政策等综合应用,未来河南粮食生产会朝着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他说,在产业层面,会更加注重一二三产的融合和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在技术层面,会更加注重现代新兴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在生产层面,会更加注重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同步提升。要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在现有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工艺、新流程、新模式,以此来实现小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整个小麦产业的质量效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记者 李娜 陶然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2126 2024-05-30 00:00:00 四 做农业,是我一生不舍的情怀KeywordPh农学博士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