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5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郑州都市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省印发国土空间规划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郑州都市圈
构建“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
中原科技城龙子湖智慧岛

确定80个县(市、区)为城市化地区,到2035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左右;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记者昨日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我省印发《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谋划我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支持现代化河南建设。

构建“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节点”

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主

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打造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

两副

强化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推动提级扩能,形成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支持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辐射力、承载力、带动力。

一圈

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以郑开同城为支撑, 将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发挥空港枢纽作用,推进郑许一体化,在郑(港)汴许区域打造引领郑州都市圈及河南省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以郑州市、洛阳市为引擎,融合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郑州都市圈。

四区

以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洛济一体化、洛济三协同发展,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以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引领,与信阳市、驻马店市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共同建设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周口市与商丘市共同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多节点

支持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商丘 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县城在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格局中的节点作用,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现代的空间新格局。

到2035年 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

以“大国粮仓、现代枢纽、创新高地、出彩中原”为发展愿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国土空间有效保护、集聚开发、高效利用、系统修复。

《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省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智慧和富有竞争力的美丽国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9837.89万亩

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三大功能空间,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构建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规划》指出,确保河南省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0955.52万亩以上,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837.89万亩。

同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0万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于黄河生态带和太行山、 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三大生态屏障,占河南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96.08%。

确定80个县(市、区)为城市化地区

以平原粮食生产核心区、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中部城镇密集区的省域总体空间特征为基础,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原则对县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进行优化完善。

落实国家关于构建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要求,我省确定63个农产品主产县(市);落实国家关于构建“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将14个县(市)确定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落实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确定53个市辖区和27个县(市),共80个县(市、区)为城市化地区。

除此之外,还将栾川县等49个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县(市、区)确定为能源资源富集区。将太行山、大别山革命老区的39个资源枯竭的相关县(市、区)确定为特别振兴区。将登封市等99个历史文化资源空间集中分布的相关县(市、区)确定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

优化提升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

《规划》要求,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优化提升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能级,打造链接双循环的先导平台。依托陆桥通道,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陆港新节点,向西全面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拓展铁路出海运输通道为重点,推进海铁联运,衔接环渤海与长三角两大港口群,加强与主要沿海港口的铁路联系。高标准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郑州、洛阳、南阳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促进“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

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打造中原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走廊,协同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平台。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通物流及产业合作。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聚焦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搭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合作交流平台。

同时,强化跨区域流域整体共保共治,围绕生态保护、文化景观、环境治理、防灾减灾、岸线利用、水资源调配等方面,推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保护、治理、利用与协同发展。

到2025年 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左右

根据《规划》,到2025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左右;到2035年,达72%左右。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中心城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生产生活性服务、对外交往等功能用地布局,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品质和引领带动能力。支持中原科技城、国家级开发区、交通枢纽等重大创新与产业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口、产业集聚能力;适当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区域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人才吸引力。

推动地级市中心城区发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壮大地级市中心城区规模,力争将多数地级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促进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提质升级支持,将永城市、林州市、长垣市、禹州市、项城市、巩义市、固始县、邓州市等发展成为城市人口50万至100万人的中等城市。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引领力的

郑州都市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规划建设高水平都市圈,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郑州市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打造郑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郑州都市圈。

优化郑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以郑州市为引领,依托沿黄河、环嵩山的自然地理格局,强化陇海、京广发展主廊道,培育次级廊道,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建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

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枢纽作用,深化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发展,推动郑洛错位联动发展,加强中心城市与相邻县(市)融合发展。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1小时交通圈和通勤圈。

支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加快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支持建设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特别合作区,推动创新与产业协作。

保障创新高地建设的空间需求

《规划》再次明确,规划建设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高标准建设嵩山、神农、黄河等省实验室,支持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和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容提质,培育郑开洛科技创新走廊,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提升科技服务品质,吸引与集聚全国领军人才,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创策源动力源。

围绕航空、铁路、内河港口等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枢纽型经济平台。提升郑州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联通水平和辐射能级,增强国际门户功能;提升郑州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支持郑州陆港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 袁帅/文 马健/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4930 2024-06-14 00:00:00 五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引领力的郑州都市圈KeywordPh构建“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我省印发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