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
中国人的旅行史,是一部时代发展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古至今、从传统到现代,旅游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人的旅行史,是一部时代发展史
“天地之中”的郑州见证古往今来的浪漫旅程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郑州努力走出文化强市以文兴业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将在郑州举行。文化和旅游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日益成为扩内需的主力军、促消费的主引擎、拼经济的主战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

“旅游”活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共工时期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一凡考证,我国最早的“旅游”活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共工时期,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由此可见,最接近今天“旅游”含义的活动发起人,是共工的儿子“修”。史书中记载的另一位“旅游者”是“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的周穆王。从甲骨文“旅”字能看出氏族战士跟随军旗行进的意向。如今,“旅游”早已成为热词,而“旅”更重旅行、外出,强调空间上的行进过程;“游”重在增广所见所闻,追寻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

“早期人类的迁徙行为,要么是为了主动谋求生存空间,扩大自身活动范围,要么是受洪水、地震、大火等自然灾害影响而被迫迁徙到新的地方定居。”郑州大学副教授金彩玉表示,人类有意识外出的旅行活动起源较早,随着商业活动发展,不同地区间为交换物品或者外出经商而旅行,旅行活动开始逐渐发展。《山海经》《禹贡》等古籍中也记载了大量关于旅行的诗歌和伏羲氏始乘桴、周穆王西游、夸父逐日、黄帝远行等一系列神话传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古人现实生活中对于出游的需求。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

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的《悲哉行》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最早关于古代旅游的文字记载,这里的旅游主要指的是以游览、观光为目的的旅行。

“旅游是古已有之的消费需求,人们今天外出观光游览的对象(景区、景点、景观等),有很大一部分既是历史时期形成的,也是古人旅游的对象。”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勇研究古人的旅游生活时发现,虽然古人受旅游地、旅游时间和旅游者身份的影响,不可能像当今便捷到“说走就走”,但关于帝王巡游、官员宦游、士人游学的记载屡见史端。除此之外,出于某种职务或职业的需要进行的外出旅游,还有僧侣的游道、商人的贸易和贩卖等,共同构成了古代的职业性旅行。它们虽然与今天的旅游性质不同,但其中都有明显的休闲、娱乐因素,对后世乃至今天的旅游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留给后人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古人旅游并非只出于游玩度假的目的

“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遂以癸亥仲春朔,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1623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开启了计划已久的“中原之旅”。

而早在徐霞客之前,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也激发了众多诗人的创作灵感。李商隐登夕阳楼感怀时势,发出“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的慨叹。王维被贬后夜宿郑州,留下“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的酸楚。宋真宗遍游郑州美景,给予“地志周爰风俗美,郡民遍洽渥恩深”的评述。苏轼赴任凤翔,在郑州西门与苏辙泪别,吟诵“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的佳句……

“在道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旅游并非只出于游玩度假的目的,官宦归隐、游子离家、士大夫贬谪都成为他们‘在路上’的理由。而在没有社交网络的时代,古代文人记录所见、抒发所感的文字则经过时间的历练流传至今。”金彩玉认为,旅游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汉代张骞西域之行,开辟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通道,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旅,让佛教文化在中原广泛传播。“古代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游历成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使旅行、游览成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渠道”。

无论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古人而言,旅行都是一种接受教育和学习锻炼的机会。山水田园、异域风光、壮丽河山激发文人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旅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迸发,许多旅程中的文章佳句流传至今。思乡诗、赠别诗、登高诗、山水诗、田园诗、郊游诗等都是旅行途中的艺术创造,黄鹤楼、岳阳楼等名胜古迹因文人墨客的题诗题字而声名远播。

旅行成为一种塑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工业时代,现代大众旅游逐渐出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对“游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游历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活动形式,反映了人类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所呈现的出行行为及其探索—体验过程。”由“游”和“历”两个词素组合在一起使用,作为一个基本词“游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从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到唐白居易《游石门涧》“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从北宋王安石《忆金陵三首》“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到南宋史达祖《喜迁莺·月波疑滴》“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延续到今天仍经常使用。所有这些历史资料中所使用的“游历”一词,其基本含义一直没有多大变化,都是围绕着人类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地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游历活动不仅历史绵长,而且至今活力四射。

“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从古代旅行到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其目的和作用均发生了根本的转折,旅行成为一种塑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吴必虎提出,一些学者论证了旅游诞生与古代旅行的一脉相承:在史前时期人类为了食物、水和住所而旅行迁徙;古典历史时期,古代文明之间产生贸易商旅和征服旅行;而在工业时代,现代大众旅游逐渐出现。

想要追寻和解释现代旅游诞生演化的来龙去脉,仍然需要加强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史实观察和理论建构。基于此,吴必虎从游历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联高度,阐释其对于人类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拥有黄帝文化、商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功夫文化等丰厚历史文化的郑州值得一游

“郑州拥有黄帝文化、商文化、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功夫文化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文物古迹近万处,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主要实证地之一。老奶奶庙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丰厚的文物资源为郑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赋予了牢固的基础和足够的底气,为推动郑州文旅融合,打造国际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文旅文创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文物引擎。

深耕文旅行业20年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宏波对“文旅”有着深入的思考:“国内城市大多经历了文旅产业的初期发展、品牌建设、国际化发展等阶段,目前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挑战。”

郑州旅游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使得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声名远播

何宏波介绍,郑州旅游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使得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声名远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进一步提升了郑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的举办,使得郑州在国际旅游舞台上崭露头角;近年来,郑州以文旅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的战略规划,在理念、模式、产品创新等层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郑州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形象,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郑州正逐步成为重要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是人们幸福指数攀升的指标

放眼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电影小镇、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多个重点文旅项目,丰富了郑州的旅游产品,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中国人的旅行史,也是一部时代发展史。”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不知道什么是“旅游”到周边游、乡村游、国内游、东南亚游、欧洲游、南北极游……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是人们幸福指数攀升的指标,“从古至今、从传统到现代,旅游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也将继续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打造郑州文旅名城,为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聚集更多人气和资源,为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 左丽慧/文

马健 王秀清 李新华/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5109 2024-06-15 00:00:00 六 中国人的旅行史,是一部时代发展史KeywordPh“天地之中”的郑州见证古往今来的浪漫旅程从古至今、从传统到现代,旅游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