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文脉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脉郑州
白居易: 集“诗魔”“诗王”“诗仙”于一身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少年凭一首诗名动京城,一生留下3000多首诗歌
白居易: 集“诗魔”“诗王”“诗仙”于一身
苏轼奉其为偶像,“东坡居士”取自白诗《步东坡》
白居易塑像
位于新郑辛店镇的白居易文化园

16岁时凭借一首诗名动京城;一生留下3000多首诗歌,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苏轼是他的小迷弟,“东坡”取自他的诗篇;写诗力求通俗,老婆婆也能听懂;粉丝从庙堂到市井,堪称唐诗圈子流行天王;去世后,皇帝亲自写诗怀念他,御赐“诗仙”称号……

相信已有人猜到,这个超级牛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香山”是指他晚年寄居地洛阳香山寺,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

白居易75年的人生岁月中,少年名动京城长安,壮年一度在苏杭为官,他的出生地又在哪儿?这位诗人在知天命之年曾回归故里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唐朝属荥阳郡),感叹物是人非,留下了两首诗。

1200多年来,故里乡亲也从未忘记这位漂泊在外的游子,修缮了白居易故居,建造了白居易文化园,连年举办白居易诞辰纪念活动,远在日本、韩国等地的白居易后裔也来到新郑寻根拜谒。

名动京城 “野草少年”故园情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这首《宿荥阳》是白居易阔别家乡44年后,时年56岁的他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途中,特地取道新郑,回到故里时写下的。目睹湮灭的故居,难觅失散的宗族,再来到唯一没有改变、依然静静流淌的溱洧河畔,一股凄然的乡情充斥胸怀,诉诸笔端。

这次回乡之行,白居易写下了两首诗。另一首诗这样写道: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如云女,但闻芍药名。

曾在故里新郑度过12年美好童年时光的白居易,回忆起一幕幕儿戏,就像发生在自己眼前一般。人到中年的他,不由得沿着思绪的时光轴再往后回忆少年时,16岁的他凭借一首诗名动京城长安。

16岁的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谒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对方拿他名字开玩笑说“长安大,居不易”。而当顾况读了白居易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后,特别是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加赞赏,直言白居易才华出众,在京城发展会很顺利。

有了顾况的青睐,再加上自身的才华,数年后白居易再次进长安赴试,一举及第。

唐诗第一人:高产、高寿、高官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多首诗歌,比李白和杜甫两人的存世之作加起来还多。如此高产,一方面与白居易的天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勤奋分不开。白居易写诗刻苦至极,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故此人称“诗魔”。这里的“魔”显然不是“魔鬼”的意思,而是“不疯魔不成活”的钻研精神。

灿若星辰的唐朝众多诗人中,李白活了61岁,杜甫活了59岁,而像王勃、李贺等英年早逝更是令人叹息,活到古稀之年的并不多,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75岁的他算得上高寿。这与白居易乐观洒脱的性格有关,当然还有优渥的生活环境。

少年一诗成名,英年科场得意,做了翰林学士,一生仕途顺利。其间虽多次因言获罪,先是贬为江州司马,后又外放江南为官,但也是主政苏杭繁华之地。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官职,封冯翊县侯。

高产、高寿、高官,三重标签加持,白居易绝对是唐诗第一人!

为老百姓写诗 唐诗圈子流行天王

提到《卖炭翁》《琵琶行》,大家都会忍不住脱口背诵起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首诗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为了革除秦汉以来官方乐府诗文人“自娱自乐”的流弊,白居易与好友元稹一起倡导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来针砭时弊,反映底层疾苦。

白居易写诗还特别注重通俗易懂。“老妪能解”的典故就是从他这儿来的,他每次写完诗,就要拿去读给街上的老妇人听,如果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修改,一直到老妇人理解为止。

这样的诗歌,百姓无论男女老少,包括审美正常的官宦士人,岂能不喜欢?白居易的诗文集被当时到唐朝远游的弘法大师空海带回日本,并迅速流传起来。至今白居易和他的诗歌仍在世界范围有着为数众多的粉丝。

白居易是妥妥的唐诗圈子流行天王,一代“诗王”!后世的宋朝大文豪苏轼就是白居易的小迷弟。苏轼的号“东坡”就取自白居易的诗《步东坡》:“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做官留政声 苏杭至今说白公

对于白居易来说,“诗人”并非其本职和专职,当官理政才是他的主业。他在多个地方为官,其中任杭州、苏州刺史期间,政绩颇丰,留下不错的口碑。

在杭州任上,他主持疏浚六井,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在西湖修堤蓄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西湖有白堤,后世误传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任职苏州时,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今天,七里山塘已成为苏州旅游的著名景点。

白居易与李白,谁是“诗仙”?

大家都知道“诗仙”李白,可很少有人知道“诗仙”这一头衔最早是白居易的,还是官方认可的。

白居易去世后,他的粉丝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其实,白居易生前与友人诗歌信函往来中,多次提到自己是“诗仙”。其中,在《与元九(元稹)书》,他写道:“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白居易向好友吐露心声,“诗魔”“诗仙”的头衔他都坦然接受,他不觉得写诗辛苦,反而沉醉其中。

而李白的“诗仙”称号在唐朝并未出现,有的只是忘年交贺知章送给李白的“谪仙人”美誉。根据相关资料,第一个把李白称为“诗仙”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在《望谢家青山太白墓》诗中写道:“六朝陵墓今安在?只有诗仙月下坟。”

无论“诗魔”“诗王”,还是“诗仙”,都只是一种称号,白居易诗歌深受世人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触动和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记者 潘登/文 张立/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5110 2024-06-15 00:00:00 六 白居易: 集“诗魔”“诗王”“诗仙”于一身KeywordPh苏轼奉其为偶像,“东坡居士”取自白诗《步东坡》新郑少年凭一首诗名动京城,一生留下3000多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