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7
润城铸魂 千年文脉涵养经济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探寻郑州人文经济学发展密码
润城铸魂 千年文脉涵养经济发展
亳都古巷
东城垣遗址博物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由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组成的人文经济学正在推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郑州,人文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又如何对人文进行反哺?未来的郑州又应如何因势而动,迎接新时代下人文经济学这一崭新课题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期间,我们探寻郑州人文经济学发展的密码——

以文兴市 文旅融合纵深发展

3600年厚重深沉的古老传说,一砖一瓦间深深浅浅的缝隙间隔,宛若智者掌心历久弥新的岁月痕迹,记录着城市经济、格局的成长密码。

“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的复兴则能助推产业融合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授王菲表示。

以文润城,融入城市发展。郑州在城市格局上护老城、建新城,促进产业形态迭代升级。目前,全市拥有世界遗产2处12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83处89项,省级文保单位147处,市级文保单位291处,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建成生态遗址公园55个,博物馆113家,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尚古”更有“尚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旅游度假区、元谷元宇宙科技创新集聚区……郑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强市,从历史文化名城迈向创新活力之城。

以文铸魂,涵养城市精神。坐落在郑州中央文化区(CCD)的“四个中心”大型赛事、文物特展、学术论坛、艺术交流、演唱会等各项活动应接不暇;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落地,引入多样化文艺活动,激活公共文化设施;培育环嵩山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做特沿黄、中牟、新密、新郑四大片区旅游,做优乡村旅游,做强中心城区旅游。

以文兴市,文旅融合纵深发展。刚刚过去的五一和端午假期,郑州市接待游客人次达到1077.6万、557.9万人次。相关数据显示,郑州入选端午假期热门目的地前十。此间,文博场馆人气旺盛,文物遗址类景点成为假期热门。

文化除了记载传承,还有促进消费的功能。郑州博物馆的AR、VR数字沉浸体验馆,借助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开发“商代·兽面纹方鼎”数字藏品;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快速形成项目丰富、文化融合、多集群规模的消费市场。

以文为链,夯实人文经济基石。且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328米夯土墙上,激光投影技术下,《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场景再现;电影小镇《一路有戏》用艺术装置、全息投影、声光特效、水雾特效与景观道具还原城市记忆。

对标先进 打造特色文化IP

“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带来巨大变革,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在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贾玉巧看来,如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展现了更多生活品位。

黄河科技学院教授王军胜表示,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社会生产与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有更多时间与资本去享受艺术、音乐、文学等形式文化盛宴。

王菲认为:“我们要对标同级先进城市,比如成都、杭州,太古里、宽窄巷子、西湖、大运河等,这些城市的文化名片早已深入人心。相比这些城市,郑州也需要建设特色文化IP,提升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场景品质。”

城市向前 人文与经济“花开并蒂”

让人文滋养经济,用经济振兴人文——或许,这是“人文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那么,对于郑州来说,何以在实践中做好人文与经济的“花开并蒂”?

“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等都是郑州代表性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将其打造成‘郑州名片’。结合城市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等,凝练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王军胜表示,郑州可深度挖掘郑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运营模式对传统文化、文物、遗址进行保护、修复、活化,打造优质的文化创意要素,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打破郑州优秀地域文化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情况。

王军胜还认为,可以用人文价值引领城市的开发建设水平。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涵养高品质的城市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如,促使郑州博物馆、郑州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和文化新空间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文化交流和体验场所,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资源。

同时,王军胜也表示,城市发展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生活上,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强调公平、共享、绿色的人文价值,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机制,确保群众享有平等的社会资源,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等权利公平;加快健全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融入市民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中。比如,全市打造一批“全天候、开放式、沉浸式、融入式”的科普走廊、科普微公园及科普街区。

“还要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融合文旅等业态,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体验,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并形成体系。”王菲认为,郑州当前要把握时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迭代、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等重要机遇,发展各类“文化+”形态,既要推动文化与创意、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融合,也要推动文化与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此,王菲建议,各大商场可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商场,打造新场景、新业态,为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王菲还建议,郑州可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如二七纪念塔、嵩山少林、博物馆等,培育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的优质文化活动品牌,在创新“文化+”和“+文化”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人文×”和“×城市人文”的新载体、新平台,推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进。

记者 李娜 陶然/文

马健 王秀清/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5309 2024-06-18 00:00:00 二 润城铸魂 千年文脉涵养经济发展KeywordPh探寻郑州人文经济学发展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