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理 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5
加快推动消费恢复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欢迎赐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快推动消费恢复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健康路夜市 记者 李新华 图

□张柯

自国家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提出以来,全国各大中心城市随之加快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郑州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一揽子政策促消费》等一系列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举措,尤其将消费恢复、消费促进、消费引领经济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郑州市当前需从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新型消费、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着手,助推消费恢复,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降低消费成本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一是坚持优先促进稳定和高质量就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创产业、会展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保障支柱性产业及新兴产业,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不断促进经济增长,以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重点人群,做好就业服务。提升高校产教融合水平和能力,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岗位技能培训力度,发放技能提升补贴,为吸纳重点人群就业的企业发放补贴,保证重点群体收入。加强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对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具有吸纳就业较多、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创业机会互联网化等特点的岗位,出台相应政策托底,化解职业隐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提高农产品产业化程度,配套落地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村劳动力本地就近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打造郑州本土农产品品牌,积极申报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荣誉,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依托各地优势,发展市区周边乡村游,引流城市居民,扩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确定农民生产要素产权,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农民在土地产权中的增益收入。

三是加大公共消费力度,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城乡各类劳动者,尤其是灵活就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兜底劳动者基本保障权益。构建分层次全方位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在原有面向无房新市民、青年人供应的基础上,扩大覆盖群体,多渠道多主体建设面向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高层次人才、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多元化的住房保障。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提振市场信心

出台普惠性、差异性救助政策体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和一体化监管体系,评测企业经营状况,精准评估企业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等级帮扶基金或者补贴。简化各类补贴申请程序,减少各类报表审批环节,减轻企业负担。

坚持数字化改革引领,促进“放管服”向基层延伸。聚焦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便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为目标,以办事人员服务效率为出发点,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技术手段,逆向设计政务服务规范和标准,切实推进改革向“最后一公里”延伸。

鼓励市场主体创新。支持企业做专做精,创特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规范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领域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细化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交易及保护环节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价值补偿+惩罚赔偿”,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激发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

依托城市资源禀赋

打造城市消费品牌

聚焦城市优质资源禀赋,打造郑州城市品牌。深挖能够凸显郑州地域特色的景点及观光线路,做好少林寺、黄河风景游览区、黄帝故里等观光线路的规划,开设旅游巴士,接驳市内公共交通线路。梳理能够体现郑州风貌的城市街景,围绕城市发展,结合商城遗址、二七纪念塔等标志性建筑物讲好城市故事,塑造郑州多元多维城市形象。创新城市推介模式,围绕“功夫、少林、黄河、嵩山、商都”等关键词打造城市IP,开发IP相关文创产品,邀请国际国内主流短视频平台知名自媒体博主来郑,体验传播郑州美景、美食、美篇。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开展定期城市宣传及互访活动。办好国际少林武术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国内外知名活动,依托城市现有场馆设施,积极申办各级各类国内外重大会议、赛事,不断扩大郑州国际知名度。

依托发达交通及物流网络,打造枢纽赋能型国际消费商圈。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欧班列等政策红利,打造郑州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货物集散中心,主打国际生鲜、化妆品、药品等快消品、智能电子设备的集散与分拨。打造高铁2小时消费圈,强化交通枢纽与城市商圈互动融合发展,根据客流特征定位商圈特色,重在提供高效便捷消费场景和服务体验。聚焦“人—货—场”新消费模式转变,大力发展 “首店、首秀、首映、首展、首发”效应,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提升城市消费能级。构建“核心+次级+社区+特色”的多区域、多业态商圈版图,最大化发挥商圈在消费气氛营造,消费需求吸引方面的作用,提振城市商业繁荣度。

提升城市国际化功能,营造高品质消费环境。持续完善消费质量监督体系,不断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监督效能,设置消费信息公告机制及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二维码,及时透明公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情况,倒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商业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周边道路遮荫、避雨功能,增加消费场所“一老一小”设施,增设改善公共卫生间数量和环境。美化建设城市环境,加快完善消费商圈、公共场所国际化引导标识建设。

培育新型消费

加快消费升级

不断提升传统消费品质和等级。提高吃穿居用行等基本消费品质,推动增加高品质消费供给,积极探索内外销产品同标准同品质,充分发挥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政策优势,引进优质商品满足中高端消费者需求,同时积极推进地方名优品牌同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品牌“出海”,充分衔接国际国内消费需求。

多样化发展服务性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建设居家社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推动家政服务体制扩容,推进家政进社区,鼓励发展高端家政服务,构建24小时全生活链服务体系。

鼓励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对绿色消费市场的监督管理进行提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产品,为绿色消费提供一个有序、开放、规范的市场。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设立绿色产业发展转向资金,创新培育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倡导城乡居民实行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产品消费补贴,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生态廊道系统,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消费场景数字化。提升新兴数字产业水平,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应用,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重塑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场景数字化,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升居民消费体验。(作者系郑州财经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6079 2024-06-21 00:00:00 五 加快推动消费恢复 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