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文脉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脉郑州
高拱:救时良相,一洗明朝中期颓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张居正是他的“学侣、政敌” 海瑞称赞他“安贫守清”
高拱:救时良相,一洗明朝中期颓风
奏请皇帝为枣农免粮免捐,新郑百姓至今感念阁老情
鉴忠堂宝谟楼遗址是当年高拱接旨之处
高拱故里阁老府

寒风呼啸、大雪漫天,在新郑老家得到皇帝旨意“再起入阁”的高拱,即刻轻车简从,顶风冒雪,北上报国。这一刻,他似乎忘了自己58岁的年纪,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大刀阔斧进行系列改革,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焕发出第二春……

高拱其谁?《大明王朝1566》《明朝那些事儿》等文学作品中,他叫板严嵩、硬刚徐阶,是隆庆帝最信任的人;张居正与他惺惺相惜,赞他“救时良相”;著名思想史专家嵇文甫先生称高拱是张居正的“学侣、政敌”。

也有人为他鸣不平——张居正改革失败,却名满天下;高拱改革成功,却无人问津;身为顾命大臣,却只做了6天首辅就黯然退场……

明代名臣高拱,究竟有什么值得书写?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前往新郑,在高拱墓地、在阁老府、在高老庄、在鉴忠堂宝谟楼、在新郑诸多高拱遗迹处、在新郑人的心中,寻找答案。

仕途“好斗” 叫板严嵩徐阶

想知道一个人的段位,看他的朋友和对手就能知晓。在高拱政治生涯中,严嵩、徐阶、张居正这样的大人物时时伴随着高拱出现。在和这些“人精”切磋的过程中,高拱表现不俗——近年来,明史研究不断深化,关于高拱研究的学术著作多有出版,他像一座令人惊喜的富矿,隐藏着明代“白银帝国”的秘密。

出身官宦世家的高拱“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17岁以“礼经”魁于乡,29岁时中进士。优越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自负凌人”的性格,除了皇帝谁都不给面子,包括嘉靖时期众人巴结的严嵩,官场“老狐狸”、首辅大臣徐阶,他都曾当庭叫板。这种强硬的作风,也为他以后的政治斗争失败埋下隐患。

力行改革 推动明朝中兴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高拱给当时的裕王、后来的隆庆帝当了9年的老师,“尽心竭力”的高拱深得裕王倚重。1566年,高拱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同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继位为帝,高拱愈加得到重用。

然而大明朝的权力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官场沉浮、人生起落——几年后,高拱因与徐阶政见不合而告病还乡。

高拱蛰伏新郑,远在京城的皇帝处理政务仍时不时派人前来征询恩师的意见,以至在新郑造了一座“接旨亭”。如今,新郑黄帝故里景区鼎坛南侧东南方向,一座宏大的拱形过厅矗立在茵茵绿地之中,它就是鉴忠堂宝谟楼遗址、新郑保留至今的著名明代建筑。明隆庆三年(1569年)冬,皇帝下旨召高拱再起,任内阁大学士兼掌吏部事。再入内阁,高拱敢干、能干,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除八弊疏》中,高拱直陈嘉靖中期以后形成的诸多弊端,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选储人才、安边强兵,一洗颓风,局面为之一新——史家称之为“隆庆中兴”。

3年后,穆宗去世,临终前召高拱和张居正为顾命大臣。然而,张居正却选择了中官冯保为合作对象,且得到了太后的支持,高拱被罢相回乡。

经纶伟业 与范仲淹相提并论

高拱回乡后闭门不出,发愤著书,“志不尽舒,才不尽酬”,于1578年郁郁而终。高拱死后的万历三十年,高拱得以平反,被追授为“太师”。

新郑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明神宗赐授首辅高拱的平反追赠诰命记录着这段历史。“锐志匡时……肩大任而不挠,位重多危,功高取忌,谋身近拙,实深许国之忠。”这段言辞恳切的追忆,表达出万历帝对高拱“经纶伟业,社稷名臣”的肯定,把他与春秋晋国大夫魏绛、北宋名臣范仲淹相提并论。

除了政治上的突出贡献,高拱还被历史学家们高度评价为“博学精虑的思想家”。素好读书的他“为文不好辞藻,而深重有力”,著述甚富。高拱不囿于先儒成说,直斥程朱理学“远人情以为天理”,以为“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在“义”和“利”的问题上,他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君子不言利”的迂腐观点,这种学术思想,或许正是他行使政务、取得政绩的根源。

回馈乡里 为枣农免粮免捐

此外,高氏对新郑百姓还有另一番回报。新郑南街有一座三进院落名“阁老府”,庭中两株枣树枝繁叶茂,枣花飘香。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磊介绍,高拱祖父高魁曾任山东金乡县令,为官清正廉洁。告老还乡时,行囊寥寥,唯有金乡枣苗若干。新郑市区东北部属沙岗地带,种植农作物收成较低,却适合枣树生长。高魁携枣苗而归,在老家新郑种植枣树成林、硕果累累,其中一种鸡心小枣最有名,曾为贡枣。高拱奏请皇帝,种植枣树的乡民可免粮免捐,以此带动了百姓种植枣树的热情。

“高氏家族多有金榜题名,世代为官从政,家风家训,代代传承。”李磊补充,几百年后的今天,新郑人提起高拱、提起高氏,都怀有着崇敬与感恩之情。

安贫守清 30年“田宅不增尺寸”

高拱为官30年,廉洁自律,“田宅不增尺寸”,清官海瑞记录他:“安贫守清”“是个用血气不能为委曲循人之人”。

和张居正的政治斗争中,虽然高拱最终失败还乡,但在此之前,他们联手力挽狂澜,张居正对高拱的能力和脾性也最为熟悉和了解。高拱六十大寿时,张居正写了两篇贺寿文,对高拱军事改革、疏通漕河、恢复海运等方面的功绩给出了高分。此外,还对高拱礼贤纳士、唯才是用的品德加以称赞,称其为当之无愧的“救时良相”。

新郑市区北,高拱低调的墓冢在大片翻滚的麦浪中显得格外醒目。有风吹过,尖利的麦芒严阵以待,似哨兵在守护即将成熟的果实,犹如400多年前,这座墓的主人高拱“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守护着家国天下。

从新郑市区向东北而行,“高拱故里”的石碑安然静立。高氏祖坟就位于不远处的高老庄村。《高氏族谱》记载,新郑高氏为元末兵乱时从山西洪洞县逃难而来,他们定居莲河东岸、辛勤开垦。到了高拱的曾祖父高旺时,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之家;高拱祖父高魁步入仕途后,家族渐趋兴盛。

就这样,在那个能臣辈出、风云际会的特殊时期,在厚重河南精彩出彩的长卷中,他用行动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画像——明中后期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当时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高拱。

记者 左丽慧/文 马健/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6325 2024-06-22 00:00:00 六 高拱:救时良相,一洗明朝中期颓风KeywordPh奏请皇帝为枣农免粮免捐,新郑百姓至今感念阁老情张居正是他的“学侣、政敌” 海瑞称赞他“安贫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