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09
三十而立风华茂 向“新”而行再出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十而立风华茂 向“新”而行再出发
新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临空名市
遂成药业
郑州市人人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面包
锐捷微电子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检测芯片产品
郑州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新郑市新郑新区

30年风雨兼程,30年砥砺奋进。

1994年6月28日,一场简朴的揭牌仪式之后,新郑县正式改为新郑市,自此掀开了发展新篇章。

30年为一世而道更。从1994年到2024年,30年间,新郑市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干在前头、走在前列,务实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经济发展一路高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各项事业取得瞩目成就。

正值盛夏,黄帝故里欣欣向荣,郑韩大地一片火热。走进新郑企业车间和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一片忙碌而充满生机的景象。

向“新”而行

傲人数据写满奋斗

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国家级实验室,传统制造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创新技术不断赋能产业发展……夏日的新郑市,以大招商为头号工程,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处处洋溢着向“新”而行的澎湃动能。

三十而立,立产兴业,立业兴市。30年,弹指一挥间,新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4年新郑市地区生产总值26.5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1亿元。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8.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2亿元。30年间,分别增长30.57倍、59.49倍。

1994年新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亿元;2023年新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5亿元,总量居郑州县市第一位。

据《新郑市志》记载,1995年新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71元,1997年新郑市干部职工人均收入为6269.9元。2023年新郑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004元、30657元。

数字无言,见证新郑变迁。挺立潮头,更有新郑的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从30年前的十八罗汉闹中原,到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新郑凭着创新、实干和韧劲,走出一条模范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新路子。今天的新郑,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37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26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6个乡镇入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龙湖镇是全省唯一跻身全国百强的乡镇,排名第34位。

进入2024年,新郑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再度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0.9亿元,总量位居六县市第二,同比增长7.3%,增速位居六县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增速位居六县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位居十六县(市)区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0.6亿元,总量位居六县市第一,同比增长10.7%,增速位居十六县(市)区第一。

每个数字,都写满了奋斗!一个接一个数据背后,是全市上下以“只争朝夕的拼劲、锲而不舍的韧劲、敢为人先的闯劲、拼搏进取的干劲”取得的成果。

创新实干

新质生产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直在全省县域经济遥遥领先的新郑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活跃,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从“一根管”可见一斑——

车行郑新快速通道,瑞腾集团的办公楼格外醒目。作为河南本土管业品牌,自2010年成立以来,瑞腾集团已拥有新郑、尉氏两大生产基地,旗下有6家子公司,覆盖七大类十八大系列近千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同时还持有多项自主专利,是中原市场上为数不多能与联塑、伟星、金牛等头部塑胶管道制造商“较量”的河南本土企业。

“技术创新,是一点点‘啃’出来的,也是政府一点点帮出来的。”瑞腾董事长徐瑞如是说。这些年,新郑市相关部门帮着申请奖励资金,向企业开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调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瑞腾在生产工艺和现代化节能技术及设备结合研发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参与了雨水、渗透、消减、储存用塑料模块的国家标准的参编工作和农村排污用塑料化粪池行业的标准主编工作,国内首家PBP硬聚氯乙烯复合静音管道,制定了行业标准,创新PE-RT给水管一管到底,在同样水压的情况下,平均比PPR水管大30%以上的水流,像这样的创新成果,在瑞腾的实验室比比皆是。

科技创新提升了瑞腾的核心竞争力,使瑞腾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瑞腾也因此捧回了一项接一项的荣誉与奖项,河南省名牌、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智能车间、河南省绿色工厂、河南省瞪羚企业、郑州市市长质量奖、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郑州市质量提升先进单位等荣誉100多项。

“全国水针看河南,河南水针看新郑。”新郑是全国最大的医用水针剂生产基地,全国市场份额30%的水针剂产于此。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医药企业,是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及职教于一体的本土培育成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郑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年生产水针剂可达20多亿支。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保持每年收入占比7%以上的研发投入。

走进遂成药业的研发车间,只见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产品数据。遂成药业相关负责人周劲松介绍,近年来,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人才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秉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工作理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近3年来,公司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新药研发和药品一致性评价,与北京、成都、天津、广州等科研院所签订了37个新药研发项目,每年都有3~5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在新药研发和科技创新上,还与第四军医大学院士团队、四川大学院士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团队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极大提高了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公司科研团队也被评为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今年新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先进制造业,突出创新驱动、链群发展、智改数转、要素保障,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锻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奋斗目标引领发展方向,新郑市始终秉持创新实干、矢志争先的作风,奋力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项目为王

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

1994年6月24日,投资14亿元的新郑国际机场以候机楼为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当年全省重点项目,这个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的工程,在当年引起大众瞩目,而这正是新郑市30年来重点项目建设的发端。

时隔30年,从新郑国际机场发展起来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是开放热土、项目重镇。在当年机场开工建设所在地薛店镇,走进电子信息产业园施工现场,作为省重点项目之一,同样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据新郑市重点项目办负责人介绍,与传统园区相比,正在建的新郑市薛店镇电子信息产业园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建成后园区内设有科研楼,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平台。此外,电子信息产业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包括高标准厂房、变电室、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充电桩等,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

“建成后,新郑市薛店镇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建设将在新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完善,为新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22年以来,新郑市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全市持续掀起抓大项目、大抓项目新热潮,为高质量发展再造新优势、提供硬支撑。

今年开年以来,新郑市多个重大项目纷纷按下“快进键”,抢时间,赶进度,向着年度既定目标全力冲刺,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

位于新郑市梨河镇的郑州人人利食品“异军突起”,生产的豪士系列面包一路高歌,逐年快速上涨,一举成为烘焙糕点企业里的一匹“黑马”。作为新郑市重点项目,新落成投产的三期项目,让人人利公司如虎添翼,从年产能8亿元直接提升到年产值25亿元,三期项目不仅仅扩大产能,新建成的云仓也让新郑成为豪士面包发货基地。“目前,电商平台售出的面包,90%都是从新郑发往全国各地的”。仅4月份,销售额就达7000万元。

自2023年以来,新郑市践行“1136”工作布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先立后破”工作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经济、促增长的“主引擎”“主动力”,围绕项目早开工、快投产、速达效,积极认真探索,结合实际,创新实施项目推进“12345”工作法。成立全省县市首个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企业服务中心;创新实施“企业家恳谈日”“25天企业宁静日”“一把手”网上公开承诺等制度;率先搭建企业线上“一键诉求”服务平台、全力以赴助力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以项目建设的大提速、大突破为全市经济“全年稳、全年红”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助力发展质效大跃升

“溱与洧,方涣涣兮。”

行至黄水河与双洎河交汇处,湖面碧波荡漾,游人从容徜徉,相隔千年,《诗经·郑风》中的风景依然在新郑再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已经成为新郑的金字招牌,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新郑对我来说已经是第二故乡了,不少合作伙伴、亲朋好友来到新郑后都很震撼,没想到郑州的一个县级市就有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生态环境不输南方城市,而且这里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口碑相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乡来这里投资兴业。”来自福建的郑州市人人利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鹏威说。

达利食品在新郑已深耕十几年、闽盛食品在日益壮大,友臣食品刚刚签约落户……新郑成为福建人眼中投资兴业的福地和沃土。

围绕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新郑频频推出一系列重磅举措,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堵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问题,3月底新郑市举办重点建设项目政银企对接会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通过政府搭台,集中向全市各大银行机构推介了27个重点项目谋划和融资需求情况。现场,4家金融机构与4个项目企业进行了签约,授信25.85亿元。

“始于需求,终于满意,小新帮办,办事不难”,在新郑市政务服务中心,承诺标语随处可见。一诺千金,立木为信。新郑市将涉及企业的30个职能部门共1363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大一窗”无差别综合受理,形成了覆盖部门多、推行时间早、专区功能全、服务特色鲜明、机制标准化的新郑综合窗口特色。

4月2日,在全省率先推行异地评标的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再度与广东三市合作,实现两省四地跨域评标长期合作。至此,跨域评标合作“朋友圈”已拓展至24个省191个城市。

“要把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放到全局中去思考、谋划、推进,通过作风的转变,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助推发展动能大提升,以营商环境大改善助力发展质效大跃升。” 在全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新郑市委书记马宏伟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出发,就加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具体路径方法。

重塑产业体系

大招商高歌猛进结硕果

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教育博士王广亚创办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新郑龙湖镇107国道东侧动工,当年设计7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人。

历经30年的发展,在新郑这片沃土,升达现有48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25个专升本专业,有763个教学班级,在校生3.6万余人,累计向社会输送11万余名毕业生。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落户是新郑市招商引资的典范,现在,新郑市一如既往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新郑的高质量发展张帆猛进。

2023年以来,新郑市“白天抓进度,晚上抓调度”,以郑州市“一县一链”建设为契机,结合新郑发展实际,对产业发展方向再聚焦,重塑以现代食品、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生物医药为战新,以人工智能为未来的产业体系。

深入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现状,摸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情况,研究制定各产业链《2024年工作行动方案》及产业链全景图;出台《加快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暨工业经济发展“亮赛比”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工业经济运行、产业链招商、工业投资、企业培育等方面目标任务,推动形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亮赛比”氛围。

聚焦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努力引进一批规模大、活力足、效益高、带动力强的好项目,为工业经济发展蓄势赋能。

经过不懈努力,投资20亿元的友臣食品落户新郑,投资10亿元的汽灵灵汽车云配送项目、投资5亿元的伟林恒昌医药生产项目等,在新郑市紧锣密鼓的推进下,已纷纷与新郑签约。

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新郑市已签约工业项目13个,总签约额43.95亿元。

三十而立,三十而兴。30年前的新郑,意气风发、励精图治。30年后的新郑,风华正茂、开拓奋进。站在新的起点上,新郑市将继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构建新发展格局,厚植发展新优势,奋力绘就新蓝图,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郑实践,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临空名市努力奋斗!

记者 杨宜锦

通讯员 张温良 李磊 常春杨/文

刘栓阳/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6958 2024-06-27 00:00:00 四 三十而立风华茂 向“新”而行再出发KeywordPh新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临空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