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5版:二七·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E05
以“智”提质 向新而行
匠人匠心铸就艺术之魂 岁月雕琢传承文化之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樱桃沟工艺美术创意园
匠人匠心铸就艺术之魂 岁月雕琢传承文化之美

二七区樱桃沟景区内,一处院子别有洞天。砖红大门徐徐打开,静谧厚重的气息弥漫开来,绿树成荫,水景精致。仔细探究一番,陶瓷是这里的主角,许多好物件着实让人欢喜,这就是樱桃沟工艺美术创意园。

一脉相承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了解樱桃沟工艺美术创意园,要从认识陶瓷开始。

陶器,以黏土或陶土为主要原料,大多粗犷、古朴,素面无釉,敲击时会发出“咚咚”的声音,较为沉闷。正因为陶器的出现,人类才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进入了烹饪熟食的文明状态。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祖先智慧的结晶。陶器与瓷器一脉相承,陶器是瓷器的原始基因,陶与瓷,瓷与陶之间的变化与规律,使得手艺人们争相追捧。

“为致力于郑州古陶和商代原始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坚持保持原汁原味与优化改良两条腿走路,既传承好古陶技艺,又让古老的原始青瓷焕发出全新的光彩,我们打造了樱桃沟工艺美术创意园。对我而言,这是理想,是热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园区负责人王洪伟说道。

赏器物之美 品工匠精神

初见王洪伟,朴实无华的气质让人觉得亲切。带着泥土的棉质短袖,微微卷起的裤脚。“这是柴窑,郑州应该很少见了,刚开了一窑,正好咱一起看看!”他真诚热情地介绍着他的“宝贝”们,让人不由心生期待。

半道出家的王洪伟,在瓷器传承发扬上可谓是用足了心。他们的团队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辛,曾经烧制了100多窑失败品,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开始辗转于全国各地的窑口学习烧制技术,一路上吃了不少闭门羹。

星光不负赶路人,经过王洪伟的反复实践,商瓷的烧制技术在不断提高,这个岁月静好的小院,诞生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其中,“中华龙”系列瓷获得了首届中原文博会的金奖,深圳文博会银奖;“十二兽首”获得中原文博会个人创作金奖;各类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陶瓷类大奖3项;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10余项。

由王洪伟主导的郑州古陶项目被郑州市政府命名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洪伟本人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入选郑州文化名家培养对象,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发表陶瓷专业类论文5篇,参与起草郑州市地方标准3项。实现了辗转沉浮后的华丽转身,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御品堂”这个他所创立的陶器品牌。

非遗传承 美育相融

樱桃沟工艺美术创意园以“一中一馆一村六园”为平台,以大力弘扬陶瓷历史文化为导向,以行业交流为依托,兼具陶艺作品赏析、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功能。

园区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数这个小院中的“博物馆”,精美陶瓷陈列开来,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中华龙系列造型栩栩如生,色彩沉稳老辣;柴烧煮茶器系列粗犷朴拙,傲然独立;樱桃瓷系列鲜明浓郁,凸显地域特色;件件独特,样样精美,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陶瓷之美赤诚的热爱。

园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一直在探索“文化美育”的各种形式。创办至今,在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等高校和郑州市多所小学联合成立了教学实训基地,每年开展传统陶艺进校园多彩教育课程,受众1万多人次;举办研学活动10余次,带领孩子参观体验传统陶瓷文化,体验手工制陶的乐趣,感受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园区还为爱好者提供练泥、拉坯、捏雕、彩绘、注浆、烧窑等方面的陶艺制作学习的场地和条件,使爱好者在快乐中接近艺术、了解历史。

创办至今,园区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4人,郑州市青年技能工匠1人、工艺美术师10人、助理工艺美术师15人、工艺美术员10人、二级技师10人、高级工10余人、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 区级非遗传承人5人。

因传承而焕发的文化瑰宝,非一蹴而就。匠人将千年时间刻进瓷器,只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到世界的每一方土地,诠释着匠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

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樱桃沟工艺美术创意园深耕陶瓷文化领域,十几年初心不改。回首来路漫漫,未来仍可期,今后它还将在这片土地演绎怎样的文化故事,让我们共同期待。

记者 朱翔宇 通讯员 邓方心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47028 2024-06-27 00:00:00 四 匠人匠心铸就艺术之魂 岁月雕琢传承文化之美KeywordPh樱桃沟工艺美术创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