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都市圈发展,产业协同是“必答题”。今年4月印发的《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布局、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等方面描绘美好蓝图:明确到2027年初步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向东——郑开汽车产业带,向西——郑洛新材料产业带、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向南——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向北——郑新高技术产业带、郑焦智造产业带……8条重点产业带联动郑州都市圈东西南北共舞,带动产业发展热潮奔涌。 到2027年,郑州都市圈培育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规划明确了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到2027年,培育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3~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产业布局上要加快形成“一核一副两轴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建设创新支撑平台、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区域创新协调,提升都市圈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规划明确,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包括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构筑现代服务业高地。内容涉及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完善设计产业生态、打造全链条科技服务、培育壮大文旅产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推动制造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载体竞争力,提升智慧科创载体发展效能。 统筹实施产业协同重点行动。重点包括创新载体共建共享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动、新型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行动、产业链整合补强行动。 我省力争到2025年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是郑州市确定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之一,汽车产量占全省80%以上。主要布局在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县、管城回族区、荥阳市。郑州市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少林客车、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 显然,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市提早谋划、积极布局,目前发展优势明显。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相关企业近20家。 郑州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支持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郑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郑州市鼓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郑州市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河南省现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00余家,年产整车超过55万辆,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拥有郑州宇通、比亚迪、上汽郑州、东风日产、开封奇瑞等14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拥有汉威、威科姆、华骏、拓普等22家知名物联网骨干企业,具有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平台;培育了洛阳钼业、多氟多、中航光电、远东传动等一批本土骨干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物联网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我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优势明显。 据了解,河南省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根据《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向东发展郑开汽车产业带。 今年3月,我省共认定10个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郑州市、开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郑州都市圈以产业协同为基础 促进城市间优势互补 郑州市是实力雄厚的“电子信息之城”、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之城”、加快建设的“汽车制造之城”、迅猛发展的“新型材料之城”……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作为郑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郑州必须继续高昂起“郑龙头”。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21年底,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奋进新征程 中原更出彩”新闻发布会官宣,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新纳入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四城市。 据介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GDP力争达2万亿元,郑州都市圈GDP力争达6万亿元,郑汴许核心引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有效发挥,成为支撑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到2035年,郑州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都市圈建成经济发展高质量、开放创新高层次、公共服务高品质、生态环境高水平、协同治理高效能的现代化都市圈。 就产业方面而言,我省将以产业协同为基础,促进城市间优势互补、合理分工,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重点打造郑开、洛巩、许港、郑新、郑焦、郑漯、洛济、洛平等8条产业带。 城市合力带来产业活力。如何通过产业协同实现经济提质?有关专家表示,要增强中心城市对外部要素吸引力,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促进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发展;共建创新载体,优化创新共享体系。 记者 徐刚领/文 马健/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