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今日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
向“新”提“质”点燃科创引擎
技术攻关激发“芯”动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新”提“质”点燃科创引擎
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

机器轰鸣声里,生产氛围热烈;塔吊林立影里,人们劳作辛勤——7月11日,全省第十三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火热启动,中原大地发展之力喷薄欲出。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为牵引,近三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5.1%,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由2020年的22.4%、11.1%提升至2023年的25.5%、14.7%。

把握时与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作出一系列科学部署。

放眼郑州,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第一动力”结出累累硕果——

突破 创新主体应势而变

走进位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内的富士康灯塔工厂,无人化操作的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升链,才能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工厂负责人表示。

通过数字化加快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智能制造企业转变,发挥龙头作用,在郑州成立新事业总部,富士康从“挑大梁”向“领头羊”迅速转变。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巩义市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攻克北京冬奥会开幕火炬中的“卡脖子”难题——外壳在1000℃以上高温制备过程中的起泡、开裂等难题,让全世界看见河南之光。

从富士康到奥运火炬仅仅是郑州创新主体提质增效的缩影。近年来,郑州紧扣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主线,聚力关键环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手段,加快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如今,郑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800多家、科技型企业1.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3554家,形成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达6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为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提供支撑。

裂变 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

“我们就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作为河南首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科研部部长张涛一语中的。

近日,郑州市政府办公室发布《“科创郑州”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提出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渠道融通的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优质技术项目和成果在郑州转移转化,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加快推进实验室体系重塑重组,高标准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

近年来,郑州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大力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多层次科研平台,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目前,郑州已拥有68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实验室,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未来产业点燃发展引擎。

引流 汇聚五湖四海英才

人才,是强市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是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强劲引擎,更是做强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

近年来,郑州不断以政策引才、产业聚才、事业留才,让天下英才在郑州遇见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2010年,李冀从加拿大回到郑州,他创办了郑州联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起返乡创业初衷,李冀感慨万千:“借助回家探亲的机会,我了解到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郑州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让我很心动。”14年间,不少人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来到他的公司,在这里与他一起并肩作战。

“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没有错。”回国创业期间,他不仅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厂房以及资金支持,在申报各类科技扶持政策和项目上也得到很多指导。“这些有力帮助与明晰指引,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李冀感叹。

截至目前,郑州市人才工作共实施了6批512个项目。其中,“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共实施了4个批次,累计入选项目413个;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实施了两个批次,入选项目99个。

敢闯 培育良好创新生态

电子信息产业迸发新活力,“医”字号新城快速崛起,跨境电商产业振翅高飞……航空港区正挥毫书写新篇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表示,进入新10年,郑州航空港区迫切需要“新鲜血液”注入。

向“新”而行,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对此,郑州航空港充分发挥中原特区体制、枢纽、开放、发展空间等独特优势,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航空航天卫星等先进制造业,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为未来10年发展蓄积充沛动能。

近日,郑州市委、市政府更是印发《关于率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郑州市将采取32项举措,针对创新格局、创新平台、创新课题、创新主体等发布一揽子新举措,向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目标迈进。

未来的郑州,将持续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前沿技术跨越产业化的“达尔文死海”,让未来之光照进现实。

记者 李娜 覃岩峰 陶然/文

李焱/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50107 2024-07-13 00:00:00 六 向“新”提“质”点燃科创引擎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