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文脉郑州 上一版3
文脉郑州
新密超化吹歌:千年古乐奏新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密超化吹歌:千年古乐奏新声
有“宫廷音乐活化石”“古代交响乐”之称的超化吹歌演出现场 记者 马健 图
千年古乐薪火相传 王洪涛 图

“山川孕奇韵,新密藏古音,超化镇上起,吹歌动人心。铜管响云霄,笙笛和鸣深,一曲千年调,悠悠入梦寻。”吹歌,从千年古寺走出的丝丝回响,婉转悠扬的古乐旋律,原汁原味保存了中国古代鼓吹乐的风貌,同时又是古代典礼音乐,只在重大国事、佛事与社会活动中演奏,被誉为“宫廷音乐活化石”“古代交响乐”。曾经高居庙堂之上的“天上乐”,如今正被传于民间,勃然复兴并走向世界。

见证历史 千年古乐魅力不朽

1600多年的新密超化寺名震四方,寺内的乐器演奏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作为一种起源悠久的鼓吹乐,超化吹歌在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宫廷音乐,在隋、唐时期传入新密市超化寺。

明朝末年,超化寺的僧侣将这份珍贵的遗产传于民间,它便如同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地,与当地民谣小调相融,从而形成了一种绝妙音符,是以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混合演奏的特色形式生长出独特的艺术形态。

超化吹歌便是这古老旋律与民间智慧的结晶,它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显现出不朽的魅力。

超化吹歌乐器独特之处,主要是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再加上打击乐韵鼓、大铙、手钗、锣、云锣、钹、碰铃、木鱼、编钟等,这在民族乐器演出中形式别具一格。其中管子十分特殊,与古书记载及流传的木制、竹制明显不同,它用黄铜铸造,上粗下细,16厘米长,上面开7孔,上口苇根哨片发声,没有共鸣箱,全凭吹奏者的气息和技巧,是超化吹歌的主奏乐器,现在使用的铜管演奏的曲目更富有古韵,吹奏难度也更大,也能更好地表达出古曲的古韵。超化吹歌传承下来的铜管是清朝初期铸造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此外,超化吹歌的曲牌和乐段,基本上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音乐基本特征,这在全国十分罕见。超化吹歌的演奏曲牌、乐段,大体上可以分为古曲(宫廷音乐)、民歌(民间小调)、寺庙音乐(庄重曲)3种类型。超化吹歌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允许以组曲形式自由重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这些乐器不仅仅是声音的载体,它们更像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件都承载着数百年的故事与情感。

薪火相传 超化吹歌古韵悠扬

超化吹歌的记谱方式独特,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古代的工尺谱进行记载,沿用了古代的音名:宫、商、角、徴、羽,唱名:尺、上、四、合、凡。曲子调式有尺工调、上凡调等,这是原汁原味的古代鼓吹乐风貌,是古代宫廷音乐“鼓吹曲”的遗存。

与超化寺的兴衰有着紧密联系的吹歌,明代以后,已经流传到了民间,把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间音乐结合起来,在寺院大典、迎神赛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中进行演奏。这些曲牌和乐段,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千年前的旋律带到现代听众的耳畔。

沧海桑田,多少往事如烟。盛极一时的吹歌由于多重缘故,在20世纪70年代濒临失传。80年代,改革开放的劲风涤荡着山村,传统文化悄然兴起。超化村里的几个老艺人重新把吹歌班子组建起来,“老中青”三结合,乐器手进行了搭配。其中,80多岁的张振恒和郑成吹笙,搭配上18岁的姑娘宋文芳、钱道吹管子,再加上18岁的王国卿、杨会敏与27岁的宋文建;打击乐分别由49岁的张钦玉掌鼓,36岁的宋毛遂掌大铙,55岁的麻长柱掌钹。

他们中,有的是民办教师,有的是村里记工员,有的是泥瓦匠,有的是饲养员,还有的是烧窑师傅……既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也没有专门的曲谱,凭着对吹歌的一腔热情,他们搭建了这个“草台班子”。在老教授钱林申的帮助下,将吹歌谱翻译成简谱,让年轻人学,把简谱翻译成吹歌谱,让老年人学。最后,大家再统一合练。用最笨的办法、最坚韧的毅力,他们每天坚持练习,终于排练成功,让古老悠扬的韵律再次飘荡在洧水河畔。

传承交流 古代“交响乐”焕发生机

冬去春来,前赴后继,终得苦尽甘来。2008年,超化吹歌入选中国第二批非遗名录,成为郑州市和河南省的文化名片。为大力传承吹歌文化,王国卿老师动员家里人参加吹歌队伍,鼓励村里年轻人参与,大力培养后备人才。联手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设立传承基地,每周到该校给师生们传授吹歌技艺,节假日组织培训,定期组织展演,吹歌形成了学校特色。2018年2月,以超化吹歌为特色教育的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超化吹歌传习基地),被教育部评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从而也使这项音乐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时代吹歌放光彩,文明交流谱新篇。2019年1月,新密市超化吹歌古乐团正式成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食粮,也使古乐迎来了新的春天。2020年10月,古乐团参加第三届中原民歌大会,获得民乐组二等奖。还受邀参加俄罗斯国际军乐节演出,接受欧洲多个国家驻华大使团参观考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和国际上的高度赞誉,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一流淌千年的古代“交响乐”,从山村走来,历经风雨、披荆斩棘,已然实现美丽蝶变。如今的超化吹歌已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河南省级传承人1名、郑州市级传承人3名、新密市级传承人5名。

超化吹歌在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不断提升的历史背景下,正不断续写着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它不仅是新密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古老音乐艺术的永恒魅力。

记者 郭涛 李居正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50129 2024-07-13 00:00:00 六 新密超化吹歌:千年古乐奏新声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