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凭借一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位于嵩山脚下、颍水岸边、登封市大冶镇的朝阳沟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60多年过去了,《朝阳沟》依旧在传唱——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每当“亲家母对唱”的经典唱段响起,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朝阳沟》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一座里程碑,深深影响着几代人。锣鼓铿锵,戏韵悠扬,7月11日,记者来到登封,走进朝阳沟村,探寻戏曲背后的火热故事。 这里是个“戏窝子”,一村两戏传华夏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朝阳沟是丘陵地带的一个普通村庄,一个个农家小院依地势而建,门前是各种花木。 来到朝阳沟文化大院,几位戏迷正在排戏。爱娱乐、爱唱戏,是这个村子的老传统,无论男女老幼,都以爱唱戏为乐、为荣。 舞台上,饰演拴保的是74岁的村民赵中岳。赵中岳自小就喜爱文艺,也好看戏,更爱唱戏。说起《朝阳沟》,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就是当年杨兰春带着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员来村里体验生活。“杨兰春总是喜欢提着个小收音机在村里溜达,收音机里面播放着《朝阳沟》,走一路,响一路。” 1957年秋天,时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副主任、豫剧三团团长的杨兰春第一次来村里体验生活。在担水抗旱抢种的劳动中,他发现一个名叫“银环”的姑娘吃苦耐劳,干活踏实,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后来,一个以赵银环为原型,反映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贡献青春的剧本诞生了——据说,由于排演时间仓促,戏都要开演了,还没有名字,可把大家急坏了。杨兰春想到村上有座朝阳寺,村里沟沟坎坎也多,就一拍大腿说,叫“朝阳沟”吧! 《朝阳沟》主题鲜明,唱词通俗流畅,唱腔设计优美。一经公演,立即受到好评。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戏曲艺术片,风靡全国。1964年元旦,该剧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毛主席被逗得开怀大笑。 当时,这里还不叫朝阳沟,叫曹村。历史上曾叫曹家湾,是传统曲剧《卷席筒》的发生地。千百年来,这里在周围乡邻中间,一直享誉着“老戏窝”的绰号,流传着“曹村敲敲洗脸盆,前后柿杭乱锁门”“曹村拍拍锅排盖,沙沟庄头走一半”的顺口溜。早在清朝光绪年间,群众就自发在村东庙前集资建起远近闻名的大戏楼,建起村里自己的剧团,尤其解放初期,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极其高涨,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村里一下子就成立了两个剧团,一个是以赵保、赵东杰、赵黑为代表的梆子剧团,一个是以赵有钦、赵六治、杨富升为代表的越调剧团。 杨兰春之所以选择到曹村体验生活,源于他与该村的生死之缘。1945年春,他随皮定均部队从大别山往太行山转移时,参与了曹村伏击战,奋斗在此的场景让他难忘,英勇牺牲长眠于此的战友让他怀念。 为了表达对《朝阳沟》的热爱和对杨兰春的关爱,1974年,根据群众意见,曹村大队党支部向上级党委写报告,要求把曹村改名为朝阳沟,最终获批。 一村两戏传华夏,让朝阳沟声名远播。 舞台上下交织,戏里戏外情缘绵绵不断 1978年,《朝阳沟》第二次进京演出。演出归来,杨兰春带着省豫剧三团直奔朝阳沟大队“探亲”。偏僻的山村沸腾了,村民们纷纷打扫房子,磨面烙馍,准备迎接他们的到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听说后都赶来朝阳沟看大戏,连续几天人山人海。 时光荏苒,豫剧三团《朝阳沟》剧组的演员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朝阳沟这个生活基地。在村民赵汴生、赵彦自发编著的《朝阳沟的故事》一书中,贾文龙、韩登庆、王善朴、杨华瑞、朱超伦、柳兰芳、高洁、杜启泰、陈新理、朱凡、孙大振、何爱芝、韩玉生、王翠芬、卢兰香、张月婷等表演艺术家,以朝阳沟的好朋友、“荣誉村民”的身份一一在榜。书里还有个“老戏窝”群星谱,满满8页,第一页第一位就是赵保,翻阅后才知道,他竟然就是赵中岳的父亲赵景云,小名“大保”,因饰演包公成名,人称“黑脸王”。 赵中岳正是在这样浓厚的戏曲氛围的中长大的。在学校期间,赵中岳与燕爱花相识。结婚那天,赵中岳特意为大家演唱了《朝阳沟》中拴保的“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唱段。20世纪70年代初,县剧团多次邀请赵中岳去当正式演员,但他谢绝了,如同戏中的拴保一般坚守家园。如今的赵中岳,每天戏不离口。村里有啥活动,他跑前跑后,指导青年人的演技、唱腔,精气神丝毫不减当年。 “老有赵保响豫西,少有艺多誉中原。”群星谱最后一位是赵艺多,2011年,10岁的他一举夺得《梨园春》第七届擂响中国擂台赛少儿组金奖擂主,被王善朴收为徒孙,“拴保”后继有人。 “嫁给”朝阳沟,让戏曲在直播中焕发生机 在朝阳沟村,因戏结缘的故事屡见不鲜。饰演银环妈的王巧玲,并非本地人。她与朝阳沟的初次邂逅是在童年,家人带她来这里观看三团的演出。“那天我一下子就被唱腔深深吸引住了。”看完戏,王巧玲就跑到家乡卢店镇的戏校求学,3年后开始登台。后来镇里成立了剧团,老师便把王巧玲那批学生全部带到了朝阳沟。 “我们唱戏的都为能来到朝阳沟而高兴!”王巧玲爽朗地笑起来,“村里人厚道,到朝阳沟以后成天演出,最后还结识了爱人,我就成了这里的媳妇儿。” 《朝阳沟》继续为王巧玲带来好运。21世纪初,她以三团“娘家人”的身份受邀参加享誉全国的《梨园春》戏剧大擂台,并凭借《朝阳沟》一举夺魁。2006年12月,她出资成立“朝阳沟艺术团”,带领村里的戏曲爱好者共同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 “《朝阳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戏剧领域,成为河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文化娱乐、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人们总爱请人唱几段。”今年55岁的王巧玲上有老下有小,虽然她嘴上说没有年轻时劲头大了,但上个月,她又开始在抖音平台摸索着搞起了戏曲直播。正是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热爱戏曲的人,朝阳沟的戏曲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随着《朝阳沟》知名度的提高,朝阳沟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这里已成为一个集戏曲、文化、旅游、研学于一体的特色村庄。 “戏曲是我们村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村的骄傲。朝阳沟有森林公园、杨兰春文化园、朝阳寺、银环亭、拴保池等景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朝阳沟水库经过精心的整修加固,如今已重现碧波荡漾的湖面,水鸟在其中自由游弋,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成荫,构成了一幅人间胜境的美丽画卷。”朝阳沟村支部书记孙会平自豪地说,2021年,文旅部主办的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朝阳沟村成功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不同频道循环播出,好评如潮;2024年,省文旅厅《咱村有戏》活动启动仪式在朝阳沟村文化大院成功举办,进一步彰显了朝阳沟村戏曲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踏上水库堤坝,放眼望去,不远处的郑登快速通道上,朝阳沟特大桥横跨水库南北,宛如一条腾空的飞龙,气势磅礴。桥上,车辆川流不息,仿佛在诉说着新时代的乡村变迁与繁荣。这不正是“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这句唱词的真实写照吗?记者 苏瑜/文 徐宗福/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