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看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4
“八音”和鸣奏响华夏之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受中华音乐的魅力,体验跨越千年的共鸣
“八音”和鸣奏响华夏之声
“西山·八音乐坊”收藏展览馆的古乐器演出
国外参观者被“西山·八音乐坊”的精美藏品吸引
扫码看 视频新闻

清泠播空象,要妙谐八音。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有一处关于音乐的文化宝藏——河南首个以中国传统古乐器展示为主题的音乐收藏馆,西山·八音乐坊。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音乐瑰宝在这里被重新唤醒,“八音”和鸣奏响华夏之声;古老的乐器在这里绽放出勃勃生机,引领着访客开启一段段跨越千年的音律之旅;中国音乐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在这里紧密相连,让世界听见来自东方的天籁之音。

展示出中国传统音乐的 丰富性与多样性

西山遗址,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因造城时间之早、遗址规模之大、文物遗产之丰,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是中国城池文明的重要源头和黄河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西山·八音乐坊”展馆位于郑州市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旁,故称“西山”;“八音乐坊”之名寓意古代音乐中的“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俱全。

在“西山·八音乐坊”,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乐器、音乐艺术题材文物尽收于展览馆之内,蔚为大观,既展示出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又体现出中华音乐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走进“西山·八音乐坊”,一件件镌刻着岁月印记的乐器映入眼帘——馆藏按照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根据年代排序逐一展出,尤其突出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的特色,将贾湖骨笛、河南十六弦筝、箜篌、鲁山瓷鼓等具有中原代表性乐器依次陈列。在橘色光影的温柔映照下,典雅端庄、精致华美的她们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青鸟使。

汉代陶塔、玉制编钟、虎纹玉磬、月牙形箜篌、和田玉胡人乐舞俑……错落有致的布局设置、古朴温润的丰富藏品、历久弥新的礼乐经典,引领着访客们开启一场场与音乐、与文化、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八音”在古代文献中

不乏记录

“八音”本是古籍中一种称谓,后来逐渐为各种民俗与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乐昌八音、乐器八音、镇隆八音等,是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以古代乐器“八音”为载体的华夏礼乐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乐器的“八音”概念由来已久,在古代文献中不乏记录。《周礼》有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汉书·律历志上》亦有云:“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这里的“八音”既是制作乐器时用的原料,也是我国古代乐器的分类——编钟之声清脆悦耳,属金;磬石之音深沉回响,属石;陶笛之韵温润和暖,属土;鼓皮之响激昂有力,属革;琴瑟之调细腻柔美,属丝;木鱼之敲清脆悠远,属木;芦笙之吹浑厚绵长,属匏;笛箫之奏高亢婉转,属竹。因这八种原料能制作所有的乐器,后世便以“八音”与“乐器”同称,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同义语。

八音合奏东南少,一道相传今古同。千百年来,“八音”在文学作品中被文人墨客广泛引用。譬如,由五言十六句构成的八音诗,从第一句起,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依序冠于每句或每联之首,构思独特,笔触精妙。南朝的沈炯、唐代的权德舆、北宋的黄庭坚等,都曾写下过《八音诗》,至今仍为人称颂。在生活中,源远流长的“八音”从未远离百姓日常,备受大家喜爱的‌“八音盒”,其汉语称谓之源起便与之息息相关——寓意着包括所有乐器、所有音乐、所有音乐表现形式的声音,正是对古代“八音”定义的形象应用。

填补了中原文化乐器领域的展览空白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打造的沿黄精品文化项目,“西山·八音乐坊”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馆,更是一个集教育、研究、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

在这里,珍贵罕见的古代乐器较完整地记录和展示了中原璀璨绚丽的音乐文化,填补了中原文化乐器领域的展览空白,对地域性音乐艺术乃至中国音乐史、文学史、文字史、民俗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2022年6月,“金声玉振——音乐文化主题收藏展”揭幕,来自河南文博界、文艺界、音乐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同赏传统乐器珍藏,共享“八音”古乐盛宴。2023年9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和沿黄九省区音乐家协会的专家相约于此,参观、交流、研讨,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传承焕新。

今年5月,“西山·八音乐坊”携手苏州教育博物馆推出“八音和昶 盛世云韶——中国古代乐器文化展”,浸润式体验让观众零距离感受中国古代乐器的礼乐文化魅力。

一份为热爱、为传承、为创新的执着坚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直面被忘却的危机,“西山·八音乐坊”的诞生,源自创建者——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巩伟教授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深深的热爱与敬畏。

受家庭熏陶,巩伟从小喜欢音乐,一支两块五毛钱买来的竹笛为他敲开了音乐之门。师从著名长笛和声乐教育家薛明、考入武汉音乐学院深入系统地研究音乐艺术、退而不休带领莘莘学子成就“中国管乐发展的河南现象”……长期以来,巩伟在深耕教育的同时专注于中国传统古乐器、音乐题材等艺术品的发掘、研究与收藏,“西山·八音乐坊”馆内一件件精美厚重、多姿多彩的藏品,正是他几十年呕心沥血的结晶。

“这个就是贾湖骨笛,她的发现,将中国音乐史推至8000年前。”谈及珍藏的宝贝,巩伟如数家珍,他将每一件藏品都是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对她们背后的故事更是了如指掌。从藏品搜集到场馆打造,从公益办展到文创研发,“西山·八音乐坊”创建近三年来,巩伟自筹资金维持运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他的精心打理之下,古老的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西山·八音乐坊”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已成为郑州城市文化地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巩伟坦言,当下的“西山·八音乐坊”正面临场地有限、资金匮乏等诸多制约,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需要政府、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因为热爱所以开始,因为情怀所以坚守,尽管一路走来很多艰辛,但巩伟始终相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才是收藏的意义——比起自娱自乐把玩、欣赏,他更愿意将自己的藏品以及在收藏过程中发掘、体会到的文化内涵,通过“物”的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一起感受中华音乐的魅力,体验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记者 张竞昳

“西山·八音乐坊”供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50515 2024-07-16 00:00:00 二 “八音”和鸣奏响华夏之声KeywordPh感受中华音乐的魅力,体验跨越千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