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看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乐新声流佳韵
文体看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乐新声流佳韵
扫码观看视频
暑期孩子们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欣赏唐代乐舞俑,观察“唐朝小姐姐”使用的乐器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是祭祀、宴享等场合“中正平和”的雅乐,还是古战场上令人血脉偾张、严阵以待的号角,抑或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音乐的魅力如影随形,从人类步入文明之初延续至今。

兔形陶埙、陶铃、青铜编钟、铜铙……在郑州各大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来自历史深处的音乐类文物朴实中暗藏“惊喜”。它们不仅奠定了郑州地区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是研究先民生活的活化石。数千年前的先民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它在先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又“隐藏”着什么秘密?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各个博物馆及相关人士。

音乐何时出现、缘何出现?

在越来越多出土文物的实证下,音乐的“出身”逐步清晰。

“音乐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狩猎说、求偶说、游戏说,等等,但无论何种起源,音乐几乎伴随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文革表示,《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可以看出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而《礼记·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说明音由声起、乐由心生。同时,音乐形成之后对人心又具有反作用,可以用高尚的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产生教化作用,“从出土乐器规模反映出相应的等级来看,中国尤其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礼乐文明非常发达”。

“郑国作为礼乐之邦,其音乐在春秋时期处于领先地位,从郑国窖藏中不断出土大量的乐器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郑国的发展水平。”在新郑博物馆,一组24枚编钟令人眼前一亮。馆长沈小芳介绍,商周时期,贵族们在行使各种礼仪,尤其是宴享时,都要配以音乐来协调动作和烘托气氛。“钟鸣鼎食”就是奴隶主贵族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里展出的编钟有钮钟、镈钟共24枚,每枚编钟都铸有精致的花纹,钟体两面有乳钉状枚36个,舞部及篆带饰蟠虺纹,钟体内外很少出现铸造上的缺陷,形质的精确保证了音律的准确,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也不是轻易就能办到的。”沈小芳告诉记者,1975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吕骥先生到河南、陕西考察编钟,惊奇地发现一个钟能发出两个乐音,郑国编钟的结构多有音脊。“两千多年前,中国采用这种复杂的钟腔构造达到双音声律结构的钟形设计,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沈小芳表示,从声频谱分析,影响编钟音响的主要成分是锡和铅,含锡量在14%左右,铅在3%左右的编钟综合性能为最优,经测试,新郑编钟基本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合金比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郑风”占很大篇幅,与卫国音乐合称“郑卫之音”广泛流传于各诸侯国,甚至到汉代仍在宫廷演奏。记者了解到,新郑编钟虽然保持五正声的旧传统,比湖北曾侯乙编钟音域要窄,但它比曾侯乙编钟要早200多年。郑国编钟一架钟的数量多达24件,这样的规模在春秋中期以前非常罕见。“它极力增加钮钟的数量,就是为了扩大音域,所以郑国编钟从低音到高音已达4个8度的音程,形成了较广的音域,并有较多的半音。它具有低音和声、低音旋律的特性,至今仍能演奏出声色优美的乐曲,实为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编钟不仅彰显了我国古代青铜礼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编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就是用编钟演奏的。

中华音乐史从何说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厅,一组唐代乐舞俑令人如同身处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5枚小小的陶铃映射出近五千年前人们丰富的娱乐生活;而郑州博物馆的虎形钮铜 于、铜编磬、兽面纹铜铙、舌铙、刻纹灰陶铃、云雷纹铜镈钟、卷云纹铜钮钟等文物,更展现出古代丰富多彩的音乐面貌。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外形略有不同的5枚椭圆形陶铃。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副主任戴建增介绍,这几枚陶铃距今约四千年,顶上有两个小孔,推测是以绳索系之悬而撞击有声;也有专家认为陶铃是摇击体鸣乐器,内装砂石,握柄可摇音。凝望小小陶铃,似乎可以想象先民们跳舞时,手握陶铃翩翩起舞的陶醉……

“你知道埙篪相应、伯埙仲篪、如埙如箎吗?意思是陶土制成的埙和竹子做成的竹管乐器箎配合演奏,声音和谐动听,现在用来比喻兄弟和睦。这三个成语都与一样中国古代乐器有关,那就是埙。”家喻户晓的央视品牌栏目《国宝档案》中,主持人任志宏声情并茂讲述着一件来自郑州旮旯王遗址出土的“国宝”——距今约四千年的兔形陶埙,它长6.5厘米、高5.3厘米,为灰色陶胎,表面光滑,像一只卧在地上的兔子,十分“软萌”。

“埙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古代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头上的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发出哨音,这种声音启发古人制作音乐的灵感,于是天然石埙就产生了。”音乐考古学家王子初说,陶埙在商代发展到鼎盛时期,造型多种多样,有梨形、蛋形、陀螺形、橄榄形、圆锥形等,而且还装饰有彩绘的条纹;结构也由三音孔变成了五音孔。埙在战国初期广泛运用于宫廷的祭奠活动中,秦汉以后,它主要运用于演奏宫廷音乐。据说,西汉的赵飞燕就非常喜欢埙,在跳舞时,常常让人吹埙伴奏。

“除编钟、兔形陶埙、陶铃外,郑州还出土有 于、铜铙、舌铙等音乐文物。”郑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于是古代铜制打击乐器,目前发现最早的 于为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汉代,典籍中常记载 于多用于军事战阵,指挥进退;虎形钮铜 于体形较大, 于顶部圆平似盘,卷沿,中矗立一虎钮:猛虎长曳卷尾,后肢屈尊,作昂首啸状,虎身、首皆有阴刻装饰纹路及轮廓。虎钮整体造型流线优美,静中寓动,富有装饰韵味……

古乐焕新自往来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的载体与表现形式也多有变化,而古乐器历经时间的检验,在岁月的打磨下焕发出愈加迷人的光辉。

“陶埙、编钟不仅在古代广为运用,也是现代社会演奏中重要的演奏乐器。”郑州瞻园汲古乐坊音乐总监卢嘉森表示,随着传统文化回归,近几年掀起了“古乐热”,汲古乐坊也尝试将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用古琴、古筝、洞箫、编钟等演绎流行音乐、经典名曲,奏响《沧海一声笑》《青花瓷》《上春山》等,古今相融,中西合璧,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当历经千年的乐器缓缓发出动人而又美妙的乐声,它们咏唱着郑州数千年的历史,吟唱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着如今的时代凯歌……

记者 左丽慧 杨泽雅 文/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50873 2024-07-18 00:00:00 四 古乐新声流佳韵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