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版:晋观嵩岳 豫见云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求工 笔墨塑魂展嵩山之韵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十年求工 笔墨塑魂展嵩山之韵
天地之中,封曙光开启一场跨时空的艺术对话

五岳,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自然景观风格各异,文化积淀声名显赫,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本次展览有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封曙光先生的当代创作33幅。封曙光先生于2011年起聚焦嵩山主题,居嵩山、观其象,十年求工,以独特的绘画笔墨语言,寄情于嵩山的自然山川与人文胜景,创作出一大批描绘嵩山题材的精品力作。

记者 苏瑜

独入嵩岳苦苦面壁,终日居山为邻依山为伴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嵩山历经大自然亿万年的精心雕琢,呈现出巍峨险峻、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其绝佳的自然景观,加之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咏、歌颂的对象。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秋天,52岁的金石学家、书法篆刻家、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带着两个拓工开始了他的嵩洛访碑之行。最终,黄易成就了嵩山三阙的经典金石地位,嵩山三阙同样成就了黄易作为乾嘉金石学者的形象与声名。

2011年,一位54岁的河南画家也来到嵩山。与黄易“访”嵩山不同,这位画家把根扎在了嵩山,一扎就是12年。他就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原馆长、院长封曙光。

封曙光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独入嵩岳、苦苦面壁,终日居山为邻,依山为伴,以山为友,坚持看山、听山、画山、悟山,一方面感悟大自然赋予嵩山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向传统学习,将心中所化之形象诉诸笔墨。

建构了以形写形、能辨精微、气象万千的嵩岳山水范式

“他绘制作品时,态度很虔诚。无论画幅大小,都用心经营。小幅作品有大画的气势,大幅作品有小画的灵动。用笔沉着,线条生动,用墨滋润,丰盈厚重。笔墨完全从传统中来,根植于传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曾如是评价封曙光,“他师法自然,尊崇嵩山,每幅作品都有了出处,他只是借笔墨去修饰经营天造的意境。他把嵩山阴晴不定的万千气象,与上万年嵩山形成的宏大结构,搬进自己的画卷中,因此他的作品虽是主要用墨色表现,但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嵩山千岩竞秀、异彩纷呈,溪水清澈、迭荡起伏。这种画面的大开大合、大出大进,大大有别于他自己过去形成的古雅秀润风格,可谓别开生面,找到了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语言和画面结构。重要的是,这是他从嵩山的写生当中摸索出来的,是属于嵩山的,我觉得也是属于当代的,因为在过去画嵩山的历史上还没有见到这样的画法。”

“经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封曙光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鲜明的创作风格。他的画作中有史上北派山水的奇峻、伟岸、大开合气度,又兼‘四王’‘四僧’笔意,清幽、苍郁、古静,同时融入了西画造型方法,略施光影,强化了‘构成’和体块感,虚实相生,这些共同建构了他以形写形、能辨精微、气象万千的嵩岳山水范式。”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席卫权分析说,这种范式大处取势求整体,小处具体显生动。试看他的力作《“不老松”》《大河之南》《莲花峰》等,或顶天立地、或天际横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实者尽显奇崛傲岸之姿、“一枝一叶总关情”,虚者遥看苍茫混沌、似有暮鼓晨钟。再看他的小品《会善寺》《嵩岳寺塔》《抚琴潭》《绝壁不绝》《雪后不晴》等皆“地标”常景入画,不刻意却从容,如随笔遣兴,于朴素处见温情,观之皆可感怀。

早已成新时代嵩山的代言人和文化传播者

“封曙光将自己的嵩山主题个展命名为‘十年求工’,彰显了封先生执着笃定、谨言求实的学术态度,更显露出他对嵩岳太行之精神的虔敬。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敬畏,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写生,更深入到了嵩岳的内在精神和文脉深处。”中华文化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蔡超(号甍父)如是评论道,“封曙光先生的‘十年求工’,是对当下浮躁心态的有力回击。在他的笔下,嵩山的山水不再是单一的自然景象,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的中原文化名片。”

高山不语,清风徐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百年来,到过嵩山的画家很多,从嵩山学书的蔡邕到绘《嵩山十志图》的卢鸿,从撰《嵩高请雨铭》的堂溪典到开清代雄健书风的王铎,嵩山一如既往地给艺术家们提供着丰富的滋养。而与嵩山结下不解之缘的封曙光,早已超越了一般的画家身份,成了新时代嵩山的代言人和文化传播者——

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国画《中岳幽峻图》,还举办过两次以嵩山为主题的山水画展览。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更在现代语境中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体征。他画的嵩山十分完整,看似简单的皴、擦、点、染、勾等技法,在他的画面组织下,很自然地把嵩山的形与神凝结起来,似乎有灵魂、有生命、有情感,仿佛看到艳阳高照下的嵩山,雨后天晴的嵩山,烟雨缭绕的嵩山。

山与河的激荡碰撞孕育了嵩山文化、中原文化

在长期深扎嵩山的过程中,封曙光的胸中已有一座嵩山,布满千岩万壑、苍松翠柏、晨钟暮鼓、霞光云影。在精神层面上,它俨然与嵩山融为一体。它的面貌也许变化万千,但形神完备统一:有为嵩山古柏传神造像的《天地之中》,有浓墨渲染嵩山腰部岩石、森林的《千岩竞秀》,尤其是巨幅《少室莲花》,将少室山峰和黄河融合成一张“山水”,山与河的激荡、碰撞,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嵩山文化、中原文化,也为封曙光的山水画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思辨。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贯穿延续着一种写意精神,这在古代石刻艺术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自汉以来,历代工匠艺术家的雕刻技艺在嵩山地区都有着充分的反映,此次精品拓片展是一次集中呈现,开展以来,我曾多次来到展厅,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忍不住惊叹其造型的传神——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美术的精髓所在。”封曙光表示,嵩山是座风光绝佳的自然之山,更是中华文化的圣地,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嵩山10多年的写生创作中,他不断从传统建筑艺术中汲取营养,领悟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注重传神,不以笔墨炫技为主,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保持现代人的创新意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454981 2024-08-09 00:00:00 五 十年求工 笔墨塑魂展嵩山之韵KeywordPh天地之中,封曙光开启一场跨时空的艺术对话